在银装素裹的北方和温婉秀丽的南方,人们有的去北京地坛逛新春庙会,有的到安徽歙县观鱼灯巡游,还有的赴江苏苏州听一场昆曲……烟火气升腾,文化味氤氲,2025乙巳蛇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非遗”毫无意外地成了“顶流”。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各国网友也纷纷过上了中国年,除夕夜刷屏看春晚、体验中国传统民俗、互致新年问候,这场共同庆祝的大联谊,见证着春节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首个“非遗版”春节,让中国文化拥抱世界。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盛大的春节游行队伍中,舞龙舞狮表演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喝彩声此起彼伏;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人们体验剪纸艺术,感受春节韵味;在西班牙阿利坎特的春节庙会上,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收集中国生肖印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鱼灯巡游迎新春,热闹非凡……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新春致辞中所说,列入非遗后,春节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的习俗,“向全世界传播着欢乐与和平的信息”。这让春节成为中华文明和各国文明融合的舞台,成为全球人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非遗春节”遇上免签利好,中国游的魅力愈发夺目。国家移民管理局2月5日公布,今年春节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1436.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6.3%。其中,外国人95.8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22.9%。在湖北赤壁的羊楼洞古镇品青砖茶,在浙江缙云仁岸村看一场非遗木偶戏,在江苏盐城建湖县的淮剧小镇自制漆扇……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外国游客纷纷开启“非遗版”的新春之旅,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让全世界在这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假期里读懂“何以中国”。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春节,在互联网上以“中国年”为主题的短视频持续火爆。据统计,在海外短视频平台TikTok上,“中国行”标签下有近9万条视频,总播放量近10亿。可以说,感受非遗,领略中式美学,增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带来的是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融。
年俗里的非遗,不是古籍中泛黄的记载,而是鲜活在生活日常里的热闹烟火,是扎根于群众心底的文化基因,是串联起岁岁年年的情感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长期以来,春节和非遗互相交融、互相成全,春节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很多都与春节密不可分。这也在提醒我们,传承和创新,是春节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绽放的根本原因,也是今后在更深远境界不断提升年味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众人拾柴、合力推动,通过传承和创新,古老的非遗一定会持续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能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作者:盐城 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