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漫评:执笔“冰雪”,书写人文经济交融新篇章

1.jpg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霓虹与冰灯交相辉映,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圣火熊熊燃烧。这场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口号的盛会,吸引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5名运动员参赛,创下亚冬会历史之最。

从北京冬奥会到哈尔滨亚冬会,中国“冰雪热”火遍大江南北。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次达5.2亿,冰雪旅游收入突破6300亿元。始于冬奥,兴于亚冬,“冰雪热”正以澎湃之势重塑中国发展的多维图景。

冰雪运动的竞技突破与文化浸润,彰显大国崛起的软硬实力。从杨扬2002年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到2025年亚冬会首日斩获8金、雪上项目贡献过半的“百金时刻”,中国冰雪竞技的跨越式发展印证了国家战略的深远布局。竞技场外,冰雪文化更成为民族自信的载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冰雕复刻泰姬陵、吴哥窟等亚洲文明符号,2024年全国冰雪主题文旅活动超3000场,吸引游客1.2亿人次。当新疆“雪域刁羊”非遗登上国际赛场,当南方青少年通过旱地冰壶接触冰雪运动,这场“冷运动”早已升华为一场“热文化”的全民共情。

冰雪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释放万亿级产业潜力。2024—2025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6300亿元,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首周门票收入破亿,亚布力滑雪场单日接待量峰值达2.3万人次;河北张家口冰雪装备产业园年产值突破50亿元,国产滑雪板市场占有率从2015年的5%跃升至2024年的32%;《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23—2035年)》锚定1.5万亿元产业目标,湖北“四季冰雪”项目借助高分子仿真冰技术,实现零下30℃到35℃环境的全天候运营,成本直降40%。在产业升级、政策发力、科技赋能的多重因素叠加效应下,冰雪产业链的延伸重构了区域发展格局,让“冷资源”催生“热经济”。

冰雪特色架设亚洲文明互鉴之桥,探索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2025年亚冬会上,沙特、柬埔寨等热带国家的首次参赛,印证了“亚洲同心”的实践价值;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输出造雪设备使其运营成本降低25%,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47个冰雪项目,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活注脚;生态保护层面,吉林长白山雪场风光互补系统年减碳量相当于植树30万棵,北京“冰丝带”场馆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降低能耗20%,《低碳冰雪场馆建设标准》的实施与全国2062所冰雪特色学校的建设,更彰显了竞技成绩、经济效益与绿色未来的平衡智慧。

区域协同破解资源壁垒,勾勒全域冰雪经济新版图。面对南北差异,中国以创新模式织就多层次冰雪网络。从《冰雪经济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提出2027年建成8个国家级产业集聚区,推动技术、人才、市场的全域流通;到东北“冰雪黄金带”2024年创收1800亿元,京津冀高铁串联崇礼、延庆打造“1小时滑雪圈”,成渝地区“冰雪+火锅”“冰雪+电竞”等跨界产品带动四川冰雪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再到广州融创雪世界年接待200万人次,长沙10万中小学生体验旱地冰壶,这场“冰雪热”正以全域参与的姿态,书写共同富裕的生动篇章。

当哈尔滨的冰雕映照出吴哥窟的轮廓,当上海白领在室内雪场挑战单板回转,当东南亚运动员用中国装备刷新个人纪录,中国“冰雪热”已从一场体育赛事升华为文明互鉴、经济转型、生态治理的综合性社会实验。这场始于竞技、兴于经济、归于文明的破冰之旅,不仅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路径,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世界提供了一份“冷热交融”的发展范本。(文:周绍群 图:黄冠周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