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江苏发展的重大部署。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对发挥区位、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叠加优势,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等进行专题部署。
就当前来看,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在此背景下,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不仅是江苏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资源集聚、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和区域协同,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赋能的新格局,有助于塑造江苏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开放型经济示范。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重在提升“世界聚合力”。更好汇聚国内国际资源要素,提升资金、人才、技术、产品等各方面的聚合力,必须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资源要素聚集具有“飞轮效应”,一旦各类生产要素由少及多、聚集壮大,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就能自发促使企业之间进行深度分工。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就会像咬合的齿轮有机聚合、持续转动,这本身就是优质的项目,有利于放大一地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不过,其反面就是,一步落后,将会步步落后,因而要拥有世界聚合力,就要善于形成和放大先发优势。江苏是国内外许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在聚合国内国际资源要素方面具有相当优势,要着力解决国际物流、高能级开放功能平台、城市国际化水平等短板,创新吸引外资和扩大开放的新举措,通过各类举措突破资源要素聚合的约束堵点,使江苏尽快尽早具备资源要素的世界聚合力。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关键还在“双向开放”。简单而言,双向开放就是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打造交通链、物流链、要素链和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多链合一”的中心枢纽。比如,江苏可以借由自身先发优势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资源要素在江苏“落地”后,有利于向周边“溢出”、扩展,惠及兄弟省市。同时,兄弟省市的创新成果等来江苏落地,转化壮大之后参与国际竞争。比如,清华大学曾有一项OLED科研成果在苏州昆山转化,十多年后,该企业出货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一,技术全球领先。没有对内开放环境,恐怕难以吸引这类高端成果来苏转换;缺少完善的对外开放制度,恐怕该企业就会“缺席”于世界舞台。双向开放,造就了不计其数的成功企业、备受资源要素青睐的聚集环境和“开放江苏”的澎湃动能。
当然,构建开放枢纽,知易行难。相比于一些兄弟省市,江苏在开放能级上仍旧有不小的束缚,比如,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拖累”江苏出口增长,但是,瞄准和对标开放前沿区域,江苏依旧大有可作为空间。如,苏州目前还没有机场,但通过“城市航站楼”的设计,上海机场也可以是服务苏州的机场。太仓是德企“重仓”区域,江苏可以借鉴“德国中心”做法,打造属于江苏企业的“海外之家”。“创新”总和“开放”如影随形,被“相提并论”。江苏发展上也是如此,通过体制机制、发展思路等的“创新”,也可以有效扩大江苏的“开放”,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建设“一枢纽”。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