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新建了高标准的蔬菜大棚,西瓜、辣椒和羊肚菌的产量都比以前好多了,有了合作社带着干就是不一样。”今年,在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卢华村党总支的带领下,40岁的范亚明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了62亩土地种植辣椒等农产品,眼看着红彤彤的辣椒小灯笼似地挂满枝头,范亚明喜上眉梢。自党史学习教育进入新的阶段开展以来,渔沟镇党委聚焦创新发展、深入践行“两在两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快发展品牌农业、规模农业,为打造全镇乡村振兴蓝图提供“卢华样板”。
老板回乡做支书,一腔热血暖故土。走进渔沟镇卢华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总支书记诸海兵正在给植保无人机做着“体检”,三层小楼的服务中心门口,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粉碎机等农用机具一应俱全。“别说无人机了,诸书记还会开拖拉机、操作收割机,今年我家的小麦就是诸书记亲自帮忙收的哩!”在一旁帮忙的老党员卢以森语气中充满了感激与自豪。
2009年初,诸海兵在所有亲朋好友的反对声中毅然决定回乡参与竞选卢华村党总支书记,而在此之前,他在外承包的工程正干的火热。“根大苗才粗,我们的‘根’在卢华,就是脱下一层皮,也要让村里彻底变个样!”上任后召开的第一个村“两委”班子会上,诸海兵坚定地说。有着多年从商经验的诸海兵深知横亘在卢华村面前最大的“大山”是脱贫摘帽。他发现卢华村土质优良,非常适合红椒、西瓜等果蔬产品的规模化种植,但村里的道路不好、水利不通,土地怎么也流转不出去。村集体没钱怎么办?诸海兵就利用自己做工程时的资源,兴修沟渠、泵站,贷款筹集资金850万元修缮整村道路1700米,当年就吸引能人大户流转土地450亩,为村集体增收7.6万元。
“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培养党员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渔沟镇组织委员张力介绍。
村部建起合作社,党员带头齐增收。“村集体没钱,村干部说话就没有底气,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将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谈到由村“两委”成员筹资建成村集体参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时,诸海兵心中满是感慨。2015年8月,在渔沟镇党委的全力支持下,卢华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部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标志着卢华村正式开启了由传统农作物种植到现代化农业经济的转变。
为了加快村民接受新型农业种植方式,诸海兵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协商流转土地,有人担心达不到预期收益,他就动员村干部集资预先垫付租金,当年就与236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成功流转土地639.96亩,种植的无公害绿色稻麦品种给合作社带来了13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丰富农产品种植类型,在区委组织部的联系下,诸海兵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亲临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同时注册了“长青绿农”品牌商标。技术有了、项目有了、土地有了,村民们终于放心加入进来,仅一个月就募集了资金8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大棚100余亩,成功实现年收入过200万的突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30万元。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全区上下要深入学习‘卢华经验’,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真正实现村村有产业、村村有收入、村村有亮点。”淮阴区委组织部部长张延峰说。
党建引领产业兴,幸福路上踏歌行。为实现资金滚动使用、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抓住“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契机,在镇党委的全力支持下,卢华村农民合作社总投资300余万元流转土地2000余亩开展高效设施农业项目,预计为村集体带来超过500万元的年产值。
党建强则人心聚,产业兴则百业兴。卢华村的精彩蝶变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在诸海兵的不断招引下,淮安九龙鞋业有限公司成功落户,新建40000平方米厂房、带动近700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如此,诸海兵又提出了“统一供种,统一标准化种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并与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先后建立了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示范点和淮安(西甜瓜)综合示范基地示范点。现在的卢华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40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更是达到了370万元。
“下一步,渔沟镇将积极加快推进‘卢华经验’,形成党建引领、农旅结合、生态观光等‘党建+农业+文旅’发展模式,预计可为全镇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00个,逐步形成集建设、种植、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产业富民。”渔沟镇党委书记李红卫介绍。
(孙丹)
- 即时新闻
- 2021-12-24 16:28:01
- 即时新闻
- 2021-12-24 16:22:45
- 即时新闻
- 2021-12-23 16:11:09
- 即时新闻
- 2021-12-23 16: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