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318号,盛邦国际大厦6楼,是邗江(上海)离岸创新中心的办公地址;扬州市邗江区新盛街道京华城路18号,汇通大厦21楼,是邗江区在岸产业基地。两个相距近三百公里的地理坐标,因为云邻通信这家数字化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8月初的长三角地区,热浪滚滚。云邻通信董事长魏国林冒着酷暑奔忙在两“点”之间,忙着办理企业整体迁移相关事宜。经过2年离岸孵化,江苏云邻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决定将上海母公司的高新技术板块“带土移植”到扬州。
缘分始于2022年7月。彼时,扬州市首家域外创新中心——邗江(上海)离岸创新中心在沪设立。作为第一批入驻的离岸孵化企业,上海云邻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孵化后,果断选择在扬州注册成立江苏公司,去年开票销售已超1000万元。“扬州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这与公司主营业务高度契合,此次将上海数字业务整体迁移过来,就是希望‘近水楼台先得月’,抓住扬州发展数字经济的机遇和红利。”魏国林说。
域外创新中心,是扬州深化产业科创机制改革、推进科技招商的创新之举。从2022年起,扬州市开始探索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机制限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在上海、深圳等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域外创新中心,采用“人才创新—离岸孵化—在岸转化”的特色“钟摆模式”,有效破解因城市能级不高导致的创新资源承载力不足、创新要素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异地建一个科技孵化器,就近吸附当地的科创人才、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经过磨合、孵化后再转移到扬州进行产业化落地。”扬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的科技招商,就是把科技型企业或项目直接招引到扬州,但很多项目因为担心“水土不服”而心生迟疑。“离岸孵化,则将直接招募变为间接招引,在项目落户前设置一个‘缓冲期’,就像谈恋爱一样,大家先在域外创新中心相处一段时间,觉得合适后再‘双向奔赴’。”
效果立竿见影。以邗江(上海)离岸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两年内累计拜访对接优质企业项目超180家,提供有效项目信息88个,推动在扬注册企业近40家。
“科技招商看‘吨位’,更看‘含金量’‘含新量’。”邗江(上海)离岸创新中心运营方、扬州复泛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洪生介绍,为确保项目“选得准”,中心建立了严格的成长预期评估机制,精准搜寻与扬州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需求匹配,且有潜力、成功指数高的项目进行初步孵化,较成熟后再引入扬州,从而实现“创新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发展到当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扬州市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苏州等地布局建设域外创新中心11家,主要围绕“613”产业体系开展科技项目培育招引,累计提供有效项目信息超400个,吸引15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孵化,在扬注册企业超120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县(市、区)参与其中,域外创新中心的合作模式不断刷新。去年,生态科技新城与市科教集团、上海产研院合作,分别在深圳和上海布局建设了2家域外创新中心,专业化的国企平台和科研机构参与,让科技招商和人才招引变得更加高效。本月,江都区在武汉建设的域外创新中心正紧锣密鼓进行装修。“武汉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达100多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 江都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科技局局长王祥介绍,该创新中心将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择优选择以华中科技大学优秀人才为核心的运营团队,希望借助华中科技大、武汉大学等名校资源,打造一批技术领先、人才聚集、产业优化的“独角兽”项目,助力江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
建好,更要管好、用好。2023年,扬州市出台《关于推进扬州域外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县(市、区)设立的域外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营、人才引进、研发补贴、金融服务、绩效考评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扶持,对入驻域外创新中心项目的离岸研发、孵化、转化给予全链条专项支持政策。今年3月,《扬州市产业科创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再次明确:“鼓励设立域外创新中心和域内创新飞地,创新孵化模式,拓展创新发展空间,集聚产业科创资源。”
“域外创新中心不仅是几处设在外地写字楼里的办公室,更是招揽高层次人才的前哨站、吸引高科技项目的桥头堡。”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扬州市将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域外创新中心建设运营模式,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运营、多元服务”,着力打造集基础服务、研发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交流共享服务于一体的域外创新生态,为扬州离岸培育更高端、更优质的科创企业。(记者 邹平 杨宝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