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向着春天奔跑|小店归来消费旺 “烟火”升腾万象新



  这是三年来,最蓬勃的春天。树发新芽、草生新绿,相继打苞绽放的春花让空气中荡起香风……一切生命的迹象都在和煦的春阳中显现、生发。带有希望意味的“复苏”遍及各个角落,城市也因人流、车流、烟火气息而重新活泛起来。

  枯荣有定。关于这场“复苏”,街头小摊小店的主人们,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讲,那漫长隆冬中的坚韧、乐观,和新春里的希冀、醒转一样可贵,都值得铭记和感怀。

  老店“新春”

  午间12点,小潘记鸭血粉丝汤馆迎来一天之中最忙碌的时刻,前来吃饭的人从店里一直排到店外。占满店前的十来米距离后,队伍的尾巴沿马路牙子斜斜一甩,往街角方向继续延伸。



  若此时走进店里,将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摩肩接踵”。10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除了人,还是人——排队点单的人、寻得座位坐下大快朵颐的人、饿着肚子站在桌边等位的人……对一碗汤的渴求驱动着来自天南海北、口音各异的食客。

  满足这渴求的,是店内侧身穿梭在过道里送餐的人、出餐口忙着取餐的人、在后厨忙着出餐的人……不断腾挪脚步的人里,块头最大的那位,就是掌握“美味秘方”的店老板潘林虎。



  56岁的潘林虎已和一碗汤打了近20年交道。每天早晨不到5点到店烧汤,大火煮沸后小火续炖,近4小时的细火中慢慢熬出来的鸭香味,是小店的“制胜法宝”——如果问食客是什么将他们吸引至此,回答大都少不了“汤鲜味美”。

  但对潘林虎来说,这碗汤里浓缩着的远不止食材原味,更有与女儿的温情、与食客们的友情,还有与一次次危机的较量。

  2005年,女儿尚在中学,晚间放学回家总要吃一碗鸭血粉丝汤,食毕每每对潘林虎的手艺大加赞赏。因这认可,潘林虎决定由卤鸭转行,在红庙开起第一家鸭血粉丝汤店,门面仅八平方米。但初开店时,填满这八平方米,也是难事。



  为打开销路,潘林虎吃遍了南京当时所有知名的鸭血粉丝汤店,取其长、补其短,最终决定主打鲜而不腻的清汤路线,并依客人建议实时改进。日复一日的精进中,越来越多食客的味蕾和肠胃对“小潘记”有了记忆。2018年,潘林虎迎来第一个“跳跃”:在珠江路开起一家80平方米的大店。

  凭借长期以来积攒的人气,新店的门庭仍然若市,不断有新老客人循迹而至,坐下来享用一碗美美的鸭汤。潘林虎回忆,2018年,仅门店订单,每天就超出300单,每单份数不定:“可能是一份,也可能是两份、三份,人多的话,一单七八份甚至十几份也有可能”。



  一日甚于一日的红火中,小潘变成老潘,他暗自生出一个梦想:将小店变成老店:“人家一来南京就能想到、可以代代相传的那种”。然而,爆发于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给整个餐饮行业踩了一脚急刹车,老潘的梦想也一度几近遭受腰斩。

  2020年,生意最开始受挫时,潘林虎总想着撑一撑、再撑一撑,可一周过去、一个月过去、一个季度过去,情况并未好转。亏损和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如同不时袭来的海浪,让他坐卧难安:“整个店一天到晚都看不到几个人,外卖只有100来单,只够房租。人工、水电都要倒贴”。

  一筹莫展时,偶来堂食的老食客提议:要不做做半成品、开团购试试看?依计而行后,“小潘记”平均每天收到的订单在400份左右。这解了潘林虎的燃眉之急,他为此感怀不已——明明白白的,订单里固然不乏食客对老味道的想念,但更多是不忍让“小潘记”就此倒闭的温柔爱护。

  为小店生存助力的,还有各级政府制定实施的诸多助企纾困政策。潘林虎回忆,房租、税收的减免为自己减轻了不少负担,此前还曾有税务局工作人员专门到店讲解税收优惠政策。真金白银的扶持让潘林虎逐渐重拾信心:“当时就想,不管怎么样,尽我们最大努力把店撑下去”。



  信心带来干劲。两年间,店内亏损渐被填平,还有薄利进账。2022年9月,潘林虎再次搬店,店面再翻一倍,达160平方米。扩店时不免心里打鼓,但这决策最终被证明非常正确——当年年底,挺过最后一轮低潮后,“小潘记”的新春随天气的回暖而到来。

  如今,十几米的长队、每天约800单的人气、员工不停腾挪的脚步……这些意象,为潘林虎带来足足安全感。他作为餐饮人的幸福也重新回归:“我最希望的就是食客把一整碗粉丝汤吃得干干净净,甚至恨不得把碗吃下去。”

  “春”亦入夜

  人间烟火气,最是抚人心。在夜间的城市升起烟火气的,是一个个夜市。每一个夜市,都是一个小小的“江湖”,江湖里,各位“侠客”昼伏夜出,用自己的手艺喂饱无数深夜里饥肠辘辘的食客。



  在南京下马坊、南湖等街区,夜市相继重启。低垂的夜幕里,成百上千位食客在熙攘的人流中侧身而行,寻找最合自己胃口的“侠客”。今春无疑是过去三年来,夜市烟火气最盛的一个春天。而各位美食“侠客”的故事里,也大都藏着一个“春天”的隐喻。



  一串一元,有荤有素,可清汤可红油,这是南湖夜市“东北一元麻辣烫”里,顾磊丽和张禹夫妻俩的生意。过去三个月里,生意最好的时候是二月,平均每天都能卖出约1000串。最近天气暖和起来,麻辣烫的热度降低,夫妻俩计划再加一些品种,比如柠檬茶、东北冷面、冰糕。“有吃的有喝的,生意会更好吧”,顾磊丽想。

  夫妻俩从事餐饮业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到2021年的六年,两人尚未结婚,在广东共同打理海景酒店——租下靠海的房子,将之改造成整洁雅致的客房。所有房间,推开窗,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

  海涛、海潮、海水一样涌来的来客,是前四年里两人一起见证过的好景。然而到第五年,情况急转直下——受疫情影响,出游的人数大大减少,以游客为主要对象的海景酒店自然也无人问津。

  盛夏、寒冬来回轮转两次,赔进近100万后,两人觉得再也“顶不下去”,于是同房主办好解约手续,这单生意在一片仓促、灰败中收尾。

  但坏运气并未就此远离,关闭酒店的同年,顾磊丽被查出肺部肿瘤。挫败、沮丧、不安、虚弱、痛苦,一度几乎将她摧折。张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个一向嘴巧的东北小伙忽然不那么会讲话,翻来覆去讲给顾磊丽的总差不多:“先把病治好,其他的以后再说”。

  爱人笨拙的话连同病床前的守候、对焦躁情绪的安抚,是2021年12月手术前后顾磊丽最珍贵的定心丸。以在体内植入7颗钢钉为代价,那场手术帮她控制住了病情。年底出院后,两人决定结婚,并来到离顾磊丽家乡安徽相对较近的南京发展,投身餐饮业。

  和大部分初入行业的人一样,夫妻俩最开始的创业并不顺利。在托乐嘉开的第一家奶茶店因选址不佳而门可罗雀;随后,开在托乐嘉夜市的花甲粉小摊也因疫情而叫停。如此反复近一年后,今年年初,二人来到南湖,决定将张禹家乡的食物带进夜市。



  东北麻辣烫的精髓在于麻酱。进货时,夫妻俩总会多番尝试,在自己能够承受的成本范围之内选择最“正宗”的。诚意和用心带来好运和客流,有老客人已经开始“预约”新品冰糕:“说是纯奶粉做的,料足,味也正。”

  食物构建起联系。一位知道他们故事的顾客觉得,顾磊丽和张禹身上都有一股野草一样的劲儿:“就觉得他俩总能‘春风吹又生’。”

  一切看上去都正在步入正轨。现在,顾磊丽的口头禅里,“乐”字是个高频字——“当时我是真乐”“给我乐得呀”“可给我乐坏了”……在顾磊丽那里,“乐”俨然成了一种生活哲学:“生活就是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乐也是一天,不乐也是一天,那不如乐乐呵呵把日子过了。”

  张禹也觉得日子有奔头。他计算了一番,保持住现在的流水进账,两人的欠款最多两年就能还清。那之后,他希望能攒一些积蓄:“大干一场,打造一条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美食街。”言毕,一边的顾磊丽接上话头:“总体来说,我们现在的日子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现在客流量越来越大,就是一步步去做。”

  “食”字之外

  春潮漫过的,不仅是一“食”字。所有与消费相关的领域几乎都在复苏。那些日常基本所必需之外的支出,也赋予城市非凡的活力。

  南京市汉中门鲜花批发市场负责人倪志翔表示,最近,市场日售鲜花30万枝,是过去三年平均每天销售量的六倍。市场隔壁的一家批发花店里,店员则对人流量的变化做了直观的描述:“疫情严重的时候,坐在店里一整天,都看不到几个人。现在就算是工作日,也从早到晚陆陆续续都有人”。



  街边花艺小店的生意同样经历暴涨。南京户部街一家花店店主说,今年2月中旬前来咨询的客人是去年的至少三倍,最终敲定的订单将近100束。为将浪漫按时派送到客人手中,她不得不加雇人手。

  类似的人气爆棚也发生在一些新兴行业。近年来,手工DIY很受年轻群体欢迎,流体熊、奶油胶、拼豆、做手串……与之相关的店铺也应运而生,商户提供原材料、场地、教学,让客人获得“沉浸式手工体验”。成刘杰和张璇宁夫妻,便是瞄准商机、趁势而上的商户之一。

  和小潘记鸭血粉丝汤的店主类似,夫妻俩也是从小店做起。第一家店开在江宁大学城附近,容量仅十几人。彼时生意还算不错,但考虑到店址离家太远,攒了点本钱后,2022年,两人将之关闭,于3月、9月分别在新街口街区、科巷附近开起第二家、第三家手工体验店。



  新店店址都位于南京市区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为了缓解房租带来的压力,两家店里,除了电力线路,所有设计、装修、布置,都由两人自己动手完成。成刘杰粗略估算过,光是安装几个架子,省下的工本费就达近两千元。

  积蓄几乎都砸了进去,夫妻俩对两家店寄予厚望。一开始,到店的客人并不算少。但秋季以后,疫情的反复让客流量锐减。“每天都祈祷营业额不要挂零鸭蛋,一个月贴进一万多,真的焦虑到睡不着觉”,成刘杰下意识地摸了一把自己的头发,“本来就掉发,感觉那段时间掉得更厉害了。”

  一味被情绪牵引,只会加剧焦虑。而焦虑,无益于任何问题的解决。商量过后,夫妻俩决定做点“有用的事”。首要的是对每一位到店客人百分百的耐心周到,张璇宁描述得贴切:“就是说,如果今天只有10个人出来做手工,我希望能做得好到让他们都来我这里。”

  其次是扩大消费群体。夫妻俩想方设法对接可能开展团建的机构,如月子中心等,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亏损额度。最后,即便在没什么生意可做的时候,他们也实时监测手工爱好者们最新的动态,对最近的爆品制作进行学习、拆解——手工体验项目的更迭速度很快,他们担心客流量多起来时,自己已跟不上潮流。

  着意精进的态度保证了小店的品控,也让他们经受住了乙类乙管实施以后的第一波“人潮考验”。春节之后,夫妻俩开在科巷附近的门店里,即便是工作日,每天也有约30位客人预约。周末客人更多,上下两层、共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近50人坐得满满当当。



  小店的项目多达40多种,但最近,近一半的客人都是被“流麻”吸引而来。这是张璇宁紧跟潮流的成果。她说,将这种外形像麻将、夹层中装有流动闪片的挂件带到手工体验店,自己是独一份。

  客流量多起来后,此前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手工教学不再行得通。为免让自己和店员的嗓子冒烟,也带给客人更好的手工体验,对于一些步骤略显复杂的手工项目,夫妻俩想了个办法:录制教学视频,以尽可能简单直白的话语传递信息。客人到店后,可先依照视频自制,有疑问处再与店员沟通。

  一位客人说,可选材料丰富,且有任何关于手工的问题,都能得到温柔耐心的解答,这是自己常来的原因。张璇宁把这归因于自己对这桩生意的看法:“我也爱做手工,和客人喜欢的东西常常差不多。很多时候其实是以交朋友的态度和客人相处的。”

  这只是成刘杰和张璇宁开出的第一片春天。关于未来,成刘杰和张璇宁有更长远的规划。张璇宁打算转战电商,延长小店产业链,在新的领域继续开拓;成刘杰则半开玩笑地说,今年的目标是做到南京top1手工店。

  这只是几个小店小摊的“春天故事”,但又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小摊、小店,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也是城市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承载。它们的兴衰,是整个城市状态的具化。

  历经艰难时期后,今年,不少小摊小店都实现了“了不起的归来”。今春走在街头,会让人无端联想到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对自己逛菜市的描述:“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为了守护好这样的“热热闹闹”,全国多地都推出了相关政策。例如,南京市于去年12月推出“小店计划”,通过发放消费助力券等方式帮助小店引流聚气;而江苏省于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也规定了针对多行业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为经济升温助力。

  我们相信,对于各行各业,这都只是春之伊始。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常泽昱 谢健 沈子涵 顾啸云 郭楠 谢豫 高辉 徐明 编辑/赵梦琰)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