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召开的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就是要树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目标追求,努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江苏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越友好、便利、高效,各类市场主体就越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地方经济发展就越会蒸蒸日上、充满活力。与此同时,好的营商环境也具有示范和磁吸效应,能够吸引和汇聚更多资金、项目和人才,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发展局面。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营商环境怎么样,数据会说话。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不断向好向优,连续3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江苏各地涌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营商环境品牌。统计显示,近十年来,江苏累计吸引外资超24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落户江苏;今年上半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210.7亿美元,同比增长27.5%,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截至目前,江苏市场主体已达1380.7万户,是2012年的2.7倍……数字沉甸甸,努力看得见。
打造更好营商环境是场“公开赛”,各地都在不断提升标准、细化举措、聚焦实效,争相打造亲商、富商高地。衡量营商环境好不好,不光需要眼睛向内跟自己比、跟过去比,更需要放长眼光向一流看齐、与强手对标。再者,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市场主体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只有及时完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需求。树立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目标追求,就是要始终保持“参赛”姿态、“应答”状态,向“更好”努力、求“更佳”效果。
不断减少“扣分项”、增加“得分点”,是打造更好营商环境的重点。在这方面,各类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他们的声音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各地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围绕企业发展的急难愁盼,围绕创新所需、发展所需,着力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及时为受疫情影响企业“雪中送炭”;也需坚持结果导向,让市场主体评判、用发展成果验证,持续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指标,更好推动营商环境不断进阶、升级。
营商环境重在建设,贵在有恒。今年3月,江苏印发《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出台“1+5+13”系列政策,围绕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五方面提出50条具体措施,为广大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跟进出台、完善了一批落实举措,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改善“用户体验”。打造更好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尤其需要政府部门做好精准对接、精细服务,让江苏成为最适合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创业创新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