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将“发展之势”转化为“竞争之能”,常州:以新促质 向高而攀 万亿城市再出发

2023年对常州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常州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跨越,成为江苏第5个迈入万亿的城市,同时还是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从“中小城市学常州”到“新能源之都挑大梁”,常州“万亿之路”绽放熠熠华彩:“新能源看常州”全面打响,产业振兴“弄潮儿向涛头立”;新城建设展现新作为,老城厢复兴焕发新颜值,城乡融合发展乘势而动,能级跃升应势而成;“两山”理念实践路径可观可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号角吹响,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锻造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站位展现“常州担当”,以更快步伐塑造“常州优势”,以更大力度彰显“常州价值”,在更细微处体现“常州温度”,以更优机制凝聚“常州力量”,让常州真正成为长三角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常州文化广场

产业聚势,夯实基本盘打造新引擎

新年伊始,常州全市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开足马力、大干快上,努力推动经济规模和发展质效同步跃升。比亚迪常州基地传来好消息:2023年下线整车30万台、实现销售485亿元,其中11.7万辆常州产新能源车远销海外。

比亚迪生产线

“一辆车”驶向全球的轨迹,见证了常州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图谱:近3000家新能源汽车链相关企业握拳发力新能源赛道,产业规模突破1100亿元,成为常州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武进,以一条武宜南路为轴,汇聚了理想汽车、汇川、豪森、万帮等一系列龙头新能源项目。3月1日全新亮相的理想2024款L系列,正是出自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在这里,每4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月交付超过4万辆。

理想汽车

在金坛,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原材料、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充电桩完整产业链,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最长最全的地区之一;在溧阳,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迅速,产值破千亿元,规模全国县域第一……

聚焦一个龙头企业,崛起一个特色园区,培育一个产业集群,打造一个产业链路,以这般的链式思维作为底层逻辑,常州踏上产业形态的跃升之路。

2023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达67.8万辆,占全国产量的7.1%,常州产新能源汽车出口近12万辆,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10%;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超7680亿元,增长15.0%,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

常州一直是一座有着产业雄心的城市。

在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常州充分发扬“不等不靠,一干二闯”的自立精神,紧紧抓住上世纪60、70、80年代工业经济调整发展的历史契机,在全国诸多中小城市中成为“第一个崛起的工业明星城市”,引发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如今又以“新能源之都”“万亿之城”备受瞩目。从“三车四新三智能”到“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常州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已乘势而上,不断夯实常州经济的基本盘。

春节期间,含有重组胶原蛋白的面膜悄然走红,让扎根常州、深耕合成生物赛道8年的创健医疗备受资本关注。创健医疗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XVII型胶原蛋白的自主研发和规模生产的企业,通过高端生物制造为医疗、美妆、个护、营养等市场提供创新原料产品,全球经销网络已覆盖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

合成生物学被认为是继“发现DNA双螺旋”和“人类基因组测序”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瞄准这一未来风口,常州敢为人先,在长三角区域率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布“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吹响了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高地的号角。

35天内,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先后揭牌。目前,常州合成生物产业已拥有创健医疗、药物研究所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专精特新”企业8家、规上企业16家,并建有优质合成生物创新平台6家。常州锚定五年“合成”千亿产业链目标,以“一城三园”布局在全省率先起跑,探索以各类创新平台为新基点,联动传统与新兴力量、跨越科研与产业鸿沟的“常州范式”,向“新质生产力”发力。

国际创新基地

科创澎湃,精彩一跃的“第一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于科技创新。2023年,常州经济总量跃上万亿新台阶,这精彩一跃,有不少新趋势,其中一个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

今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及的“2023年常州市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8%”,也说明了常州将近七成的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因素相关。

据介绍,2023年,常州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3.4%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5.3%;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40家、总数达4720家,增幅28.3%、全省第1;常州上榜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数皆领跑全国地级市。

一众常州企业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天合光能先后25次打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灯火”照亮了神舟飞船;恒立液压为“中国天眼”提供了液压促动器,助力FAST提升观测效率;常州启赋安泰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尾翼骨架”,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翼”起翱翔;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拿下了全国首个氢能源机车出口订单……积蓄多年的科创力量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澎湃势能。

“常州是一个‘插根筷子都能长成大树’的地方,常州的企业‘藏龙卧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如此点评常州。作为我国冶金、新材料及现代钢铁流程技术研究的专家,早在10多年前,他在常州中天钢铁成立他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从此与常州结缘。

君天人才公寓

干勇说,他见证了常州依靠科技创新,一步步高质量迈进GDP万亿之城。“常州抓住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机会,选择在高端智造、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发力。这不仅得益于常州深厚的产业底蕴,更在于常州重视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引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助力企业创新,常州向来懂得、舍得、等得。常州市市长盛蕾说,产业培育和创新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要专注打造政策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崇长、崇专、崇教,学会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

常州迭代推出创新政策2.0,陆续出台“独角兽10条”、“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23年,常州通过创新政策“直达快享”,兑付资金7.28亿元,惠及企业近3300家次。

2月18日,常州“新春第一会”又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抢滩动能转换“新蓝海”,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高端引领、开放创新示范先行、全域创新活力迸发的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当天,常州还启动2024年“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暨重大技术需求征集活动,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诚邀具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前来揭榜。

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夯实平台支撑,深化“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建设,增强常州科教城辐射带动力,提升中以常州创新园要素承载力,深化龙城实验室与工业母机“国家队”共建合作,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平台。

能级跃升,“中轴枢纽”站上风口

“作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势必要把最好的‘时与势’转化为最独特的优势与最强大的动能,从更深层面、在更广领域、以更高标准提升城市能级。”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

聚力能级提升,做强中轴枢纽,常州有决心。今年,常州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超200亿元,在加快续建常泰长江大桥、沪武高速扩建、锡宜高速扩建等项目的同时,持续推进常泰铁路先导段、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发挥常州“公铁水空管”各种运输方式齐全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常州“中轴枢纽”的区位优势。

沪宁沿江高铁滆湖段 常州交通供图

随着2024年春运接近尾声,上周,沪宁沿江高铁武进站迎来一波春运铁路客流高峰。作为沪宁通道的第二条城际铁路,沪宁沿江高速铁路串联起的是GDP总和近两万亿元的苏南沿江城市,堪称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项链”。依托这条“黄金项链”,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在常州“两湖”集结。

“去年共签约11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14亿元。数量、质量实现再提升。”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招商局局长牛明介绍,2023年园区共有46个项目开工,其中3个入选省重大项目,创历史新高。

产业向上,城市向新。今年,“两湖”创新区还将加快推进核心区规划完善提升,推进苏澳大厦、江南银行总部大楼、南医大常州校区、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等重点项目,启动会展中心、文体中心、购物中心的建设,推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向“两湖”布局,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的“两湖”发展蓝图加速落地为景。

高铁新城 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北翼,常州高铁新城也“上新”了——常州国家高新区联合展示中心正式开放,领航大厦8家意向企业签约入驻。

从2020年规划设计方案发布至今,常州高铁新城遵循“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基本成形、五年展现风貌”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如今,核心区载体建设基本成形,商业、行政、医疗、教育等配套资源纷纷落地,星耀城、领航大厦、创智大厦、国际人才广场、新科创中心拔地而起,常州市足球训练基地、棒垒球训练基地、第二工人文化宫、常州一院新北分院建设积极推进,蓄势待发,新城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溧阳,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偏偏追求“才华”。如今,溧阳是一个实打实的硬核工业强市,在“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中排名全国第17,在“中国创新百强县(市)”榜单中排名29。而一度被称为苏南发展“锅底塘”的金坛,随着常金一体化进程加速,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落地成楼、集聚成片,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多项指标增幅位列全市第一、苏南乃至全省前列。常州“东大门”的经开区也华丽逆袭,带动常州东部板块加速崛起。常州城市发展从“一体两翼”到“四方澎湃”,崛起势头正猛。

新征程上,常州市拥抱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不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城市能级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

生态蓄能,走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今年1月6日,太湖(常州段)凭借良好生态和迷人风姿登上了央视《中国新闻》栏目。不长的时间里,常州的太湖风光及太湖治理工作已经三次在央视亮相,正是得益于常州太湖治理的亮眼成绩——去年,常州太湖湖心区总磷、总氮同比下降21.9%、14%,太湖治理以来首达地表水湖库Ⅲ类标准;太湖常州水域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同比下降50.8%,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

北枕长江,南接天目山余脉,东临太湖,西靠茅山,常州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禀赋。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山水资源交汇区和生物多样性集聚地,常州以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的高瞻远瞩和坚定举措,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长三角一体化的绿色担当。

曾经“化工围江”的长江常州段,已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连片复绿面积超3300亩,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居全省第一。“常州市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切实筑牢长江生态绿色根基”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2023年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太湖治理立体推进,创设“1+8”行动工作机制,太湖治理连续十五年实现“两个确保”,唱响新时代“太湖美”。两湖治理匠心打磨,常州洮滆片区入选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滆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塑造“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

去年10月底,常州又一次摘得国家级“金字招牌”,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行列。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高荣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朴素的内在动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全力以赴打造生态中轴,五大工程147个生态中轴重点项目、年度投资76.89亿元,积极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

同样,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于一座城市而言,营商环境好了,创新的动能才会更强,开放的信心才会更足,走出去的步伐才会更稳。在2月26日举行的2024常州—上海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周新春交流会上传来好消息:总投资超过280亿元的25个重大项目签约,涉及新能源、集成电路、合成生物等领域。

常州,从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维度,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生态面,为发展蓄力,去年不仅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9条经验做法还被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成为江苏唯一。

“新春第一会”上,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再次强调,全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真诚为企业着想、帮企业解难、促企业发展,当好日常服务的“店小二”、争做解决疑难杂症的“急郎中”,做到“办事不求人、有事马上办、无事不打扰”,以春风化雨般的真心激荡比黄金还贵重的信心,确保市场主体放下心来、轻装上阵“向前冲”!

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把营商环境再优化提升摆在了突出位置,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要素深耕常州、加码常州,在更大范围集聚资源、更广领域开展合作、更深层次参与竞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葛小林 李梦雅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