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 | 闲置盐穴变“宝库”,三气汇聚新“洞”能

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两山”理念如一抹青绿泼洒神州,勾勒万千生态画卷。落笔处,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多彩中国。在江苏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县”在起笔!青绿绘江山》融媒体行动,深度解码“两山”实践生动样本,探寻县域“中国色”如何绘就,邀你共读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自古,茅山便有“仙境”之称,如今这片地区更是别有“洞”天。

在其地下深达千米的盐穴秘境里,此刻正流动着三股“灵气”——中转的天然气、压缩的空气和存储的氢气。三气交融,氤氲汇聚,让曾经闲置的盐穴焕发新生,成为一座“地下宝库”,悄然开启常州金坛绿色能源转型的新篇章。

“两山”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将绘出怎样的“中国色”?

这一天,记者叶帆与中盐盐穴公司的采盐老师傅孙国建一同出发,探访当地几大盐穴的转型成效,见证“绿水青山”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发展故事。

“盐窟窿”变“气粮仓”,废穴储能减碳增绿

“金坛储气库?孙师傅,咱不是要去盐穴么,怎么来这儿了?”记者看着眼前的建筑,向身旁的孙国建抛出了疑问。这位“老盐工”笑着解释:“这确实是我们中盐的老盐穴,20多年前我就在这儿采盐矿,现在它能储存天然气。你别看现在这些盐穴成了宝贝,以前它们可是让人头疼的盐窟窿。”

原来,传统盐矿开采后遗留的采空区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需持续投入资金进行治理,地下空间资源长期难以有效利用。为突破这一困境,金坛以盐穴综合利用为目标,全面提升技术标准,对岩盐资源实施整体规划和集约开发,推动盐矿从单一开采向“储气、储能、储氢”等多元功能转型。

这时,金坛储气库的监测员孙宇昊迎面走来,他充满自豪的介绍让记者对这座“老盐穴”的新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金坛储气库是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也是亚洲首座盐穴储气库。”

当被问及如今能存多少天然气时,孙宇昊给出了一组亮眼数据:“今年新增工作气量0.8亿立方米,总工作气量已突破10亿立方米大关,从建成投产至今已累计注采气超148亿立方米,能有效平衡天然气主干管网管输压力。”

这意味着什么?

孙宇昊算了一笔“环保账”:“相当于替代了1800万吨标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900万吨,是助力国家‘双碳’目标、优化长三角能源结构的重要支撑。”

对老百姓而言,这座地下“气粮仓”的好处更直接。

“我们在用气低谷时储气,成本比现货天然气低三成,应急调峰时能保障居民用气需求。”孙宇昊说,储气库的保障范围涵盖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地共14个市74个县,“去年冬天寒潮,我们三天采气超过6400万立方米,可满足27万户家庭的冬季供暖需求。”

听着这些,孙国建忍不住向记者“炫耀”:“不错吧,以前采完盐就剩个盐窟窿了,现在成了‘气粮仓’,用气高峰期就不怕‘气短’了!”如今,这样的“气粮仓”在金坛已有5座,全都是利用盐穴建设而成。

凭借这些盐穴储气库独特的资源优势,金坛正在直溪镇全力打造服务长三角的天然气贸易区域中心。更具创新意义的是,这里正实践着一种“地下气库+地上农场”的融合发展模式,在生态与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在地下,庞大的储气库群如同一个个深藏于地底的“能量银行”,通过天然气的调峰与贸易储备,不仅依托管网辐射长三角能源市场,更通过季节价差与市场交易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在地面之上,项目展现出别样的生机——库站上方及周边土地并未被传统工业设施占据,而是被精心规划为生态农场。当地农户积极参与经营,既实现了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也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形成了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储气库持续为区域提供清洁能源,有效替代煤炭消耗,助力实现减排目标。而地上连绵的农田和植被,不仅构筑起美丽的田园景观,更发挥着固碳释氧、涵养水土的生态功能,避免了工业用地常见的生态隔离与硬化问题,使整个项目区域和谐融入江南水乡的自然肌理。

地下“藏”底气,保供稳市场;地上稻花香,生态惠民生,金坛让这一座座“气粮仓”,持续孕育出绿色发展的未来。

绿色“充电宝”,空气能发“零碳电”

途中,孙国建告诉记者盐穴又一新用处,记者很惊讶,“盐穴还能发电?”

于是,孙国建带记者来到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华能江苏公司运行部值长陈伟的讲解下,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了清晰答案。

“盐穴是储存压缩空气的好容器。”陈伟指着指挥中心的大屏介绍,“用电低谷的时候,电站利用电能将空气高度压缩,储存在地下盐穴;用电高峰的时候,再将压缩空气释放、加热用来发电,每小时能发6万度电,单次储能可连续发电5个小时,也就是30万度电。”

“这不就是个绿色‘充电宝’嘛!”记者恍然大悟,孙国建紧接着补充:“那我们的盐穴就是‘电池壳’咯!”这个形象的比喻,恰好道出了盐穴与储能电站的完美配合。

而这座电站的厉害之处,远不止“储存空气发电”这么简单。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国内目前该领域唯一能接受电网实际调度的电站,也是唯一能验证关键核心设备国产化研制能力的电站,还是唯一为探索新型储能提供经验数据的电站。”陈伟口中的三个“全国唯一”,背后是全球首创的“非补燃”技术在支撑。

“传统压缩空气储能会有热能损耗,世界主流办法是‘补燃’,但会排放二氧化碳。”陈伟解释道,“我们的‘非补燃’技术,是将热能跟压力势能解耦,通过介质传导把热能单独储存在储热系统里,既降低损耗、提高效率,发电过程还能全程无燃烧、零排放。”

如今,这座全球首座大型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全年可节省标煤约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5万吨,还发布了2项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立项1项IEC国际标准,拥有核心专利56项。2022年投运的60兆瓦非补燃式机组,年发电量已达1亿千瓦时;二期项目更将建成2套350兆瓦非补燃式机组,未来将为江苏省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未来“储氢港”,护航氢能新时代

除了储气与储能,金坛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入。7月下旬,薛埠镇迎来一项国家级的重大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规模盐穴储氢”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由中盐集团承担主体建设。

孙国建带着记者来到了这片热火朝天的项目现场。恰逢薛埠镇规划建设办主任胡文也在工地,他向记者介绍道:“与其他储能技术相比,地下储氢规模大、周期长、成本低、安全性高,盐穴是目前最理想的储氢载体。” 他进一步补充,盐穴因其极佳的密闭性和地质稳定性,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稀缺的储氢资源,而金坛正拥有这份得天独厚的优势。

望着眼前繁忙的景象,孙国建师傅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他指着工地向记者描绘了项目建成后的图景:“建成后能储存3000万立方米氢气,相当于5万辆家用氢能源车跑一年的量。”

从采盐到储氢,从传统工业到前沿能源领域,金坛的盐穴正一步步向着低碳未来迈进。

当记者与孙国建漫步在各个盐穴项目间,远眺云雾缭绕的茅山,脚下是丰收的稻田,身旁是运转有序的能源设施,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徐徐展开。

如果要问金坛的“中国色”是什么?

那便是源自盐矿的云母白

过去它是深埋地下千米的自然馈赠

如今成为驱动未来的清洁动能

在“双碳”行动与绿色发展的浪潮中

这抹云母白

标志着闲置盐穴

变身能源宝库的科技突破

蕴涵着传统工业

转型新型能源的生态治理策略

更彰显着“两山”理念下

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

当三股“灵气”在盐穴秘境流转

千米盐层下

正擘画着绿色和谐、永续发展的未来图景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