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敌长城,用14年浴血奋战换来民族独立。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要永远传承和大力弘扬。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养分,将爱国、担当、为民初心融入血脉,以实际行动在强国复兴征程上续写奋斗篇章。
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筑牢爱国之魂。爱国,是抗战岁月里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是无数先烈用生命诠释的信仰。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北平爱国学生冲破阻拦,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东北联军将领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以草根、棉絮充饥,孤身与敌人周旋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华侨领袖陈嘉庚募集巨额资金支持国内抗战,用“为国纾难”的行动搭建起支援前线的“生命线”。年轻干部生逢盛世,肩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应当扎根基层、深入田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推动产业发展;在改革发展的战场,当盯紧科技“卡脖子”难题、民生痛点堵点,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爱国担当。唯有将爱国初心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践,才能在新时代的“考场”上交出优异答卷。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砥砺斗争之志。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在斗争中突围的伟大奇迹,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地道战、地雷战展现人民群众的智慧;从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就义,到狼牙山五壮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纵身一跃,无数先烈用“视死如归”的勇气,谱写了抗争的壮歌。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同样面临着“新的斗争”——在基层治理中,要应对矛盾纠纷化解、风险隐患排查的复杂挑战;在民生服务中,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这就需要摒弃“躺平”心态与“畏难”情绪,主动到艰苦复杂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破解难题;面对群众的期盼,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在奋斗中开创美好未来。
以“军民同心泰山移”的共识厚植为民之情。“民兵是胜利之本”,这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密码。在沂蒙山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在冀中平原,乡亲们与八路军并肩挖掘地道,构建起“地上地下相连、村村户户相通”的战斗堡垒,生动演绎军民同心的磅礴伟力;在江南水乡,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传递情报、掩护伤员,用朴素的行动守护着民族的希望。这些故事深刻证明:人民是我们党最坚实的根基、最强大的力量。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要向群众学习基层治理的“土方法”、服务群众的“好经验”,避免“纸上谈兵”;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用心用情解决好民生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丁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