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理响中国】“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稳中求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和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以及道路方向等重大政治问题,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位置,为转换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唯物论

  从哲学层面来看,以创新求发展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必须遵从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质量互变的普遍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正是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推动发展的理念,其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与基础,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内蕴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唯物论。

  “创新发展理念”蕴含遵循创新客观规律、夯实科技发展基础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创新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必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既不是凭空得来,也无法一蹴而就。创新是一代代人接续奋进的历史征程,没有技术的渐进式发展,缺少理论和技术的关键性突破,创新就无从谈起。“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人类创新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创新实践的内在规律,从人才、技术和产业等关键构成要素出发,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的长远布局和整体规划,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序推动实现科技创新的“量变”积累,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质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发展理念”蕴含以多种形态的质变实现科技发展上“弯道超车”的理论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创新发展依赖创造性思辨的能力、天才的思维和灵光一现的智慧。除了通过不断的积累以渐进的量变实现质变之外,事物的构成部分在时空排列顺序上的改变同样能够引起自身性质的变化,这是引发质变的另一种形式。“创新发展理念”内在地蕴含着以改变构成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既定结构和固有功能推动事物发展质变的创造性哲思。“创新发展理念”主张强化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开辟出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弯道超车”、实现发展的“质变”赋予了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把握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

  理论的产生源于时代的召唤和实践的需要。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诉求形成历史性交汇,“创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体现了对国情、世情的精准把握,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从国内发展需求来看,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科学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离不开“创新发展理念”。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在新发展阶段,依靠资源消耗、劳动力等全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回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新动力的新诉求,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国情,在发展动力上求新求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只有尽早摆脱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路径依赖,及时转换发展动力,踏上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轨道,才能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充分释放发展要素的内在潜能、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指明方向。

  从国际发展局势来看,当前国际经济竞争已经进入更为激烈的阶段,“中国制造”的绝对价格优势不复存在,通过维持出口高增长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突围”,需要把握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理,主动顺应全球科技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浪潮,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围绕科技创新精准发力,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论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抓住了创新,就等于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运动视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抓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依靠创新发展提升社会生产力,在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以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但主要指涉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从战略高度阐明了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内涵,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为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推动创新发展。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质量不高,而发展质量不高的原因又在于创新能力不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尽管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作为发展基点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抓住问题的关键症结进行破题,对于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理解“创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属性,需要厘清“发展依靠谁和为了谁”等根本性问题。在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中,发展应当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创新发展理念”是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认识与坚守。

  创新发展依靠人民,是对人民群众作为创新发展的主体性力量的正确把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实现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和理论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科技创新中践行群众路线,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特别是科研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人民群众参与科技创新提供场地、经费、渠道和平台等现实保障,形成科技创新人人出力献计、个个奋勇争先的新时代社会氛围,使科技创新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土壤,夯实了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

  创新发展为了人民,旨在强调创新发展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创新发展理念”强调,将改善人民生活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价值立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主体的世界历史思想,蕴含了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宏大哲思。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着创新,而创新也应当以利民、惠民、富民为重要方向。“创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目标就在于使一切创新成果更加充分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发展的路径,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创新发展理念”将科技创新与分配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打通了“创新”与“共享”理念之间的逻辑关联,使路径与目的统一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之中,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历史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创新的脚步永不止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力量的强大支撑,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将创新置于推动发展的首要位置,以此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奋力开辟新时代发展新局面,取得新长征道路上的新胜利。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