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民企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做智慧能源“逐光者”建绿色生态“低碳城”

太阳能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利用清洁能源,常州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们从未停止高效利用光能的“追梦”脚步,他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聚焦“高端产能、绿色产业”,做强光热、光伏、绿建等绿色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成为低碳“风景”、服务百姓生活,做智慧能源“逐光者” 建绿色生态“低碳城”。

光热发电 光伏发电 智慧能源双星闪耀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巴彦淖尔草原,一个由数千聚光器构成的集热场,将灼热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直至电能。



作为国内装机最大、储热规模最大的中核龙腾乌拉特100兆瓦槽式光热电站,其热储能系统容量达到1亿瓦时。同时,创造了光热项目单集热场一次流量平衡调节精度等多项世界之最,成为国内同纬度下第一个实现满负荷发电的光热发电项目。世界见证中国能源产业的“自主崛起”,也让参建示范电站“心脏”——集热场建设的常州龙腾光热科技公司成功跻身国际光热发电市场。

据了解,自7月份投入储热系统以来,该站实现了5天累计发电量超过1000万度、最高日发电量达212万度的纪录,达到了与火电站同等的发电水平。项目预计全年发电量超过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近12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约20万吨,相当于造林8400亩。

而作为“光电双星”的光伏发电产业更是常州的拿手好戏,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999年就研发建成了中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建筑“阳光小屋”。20多年来,企业通过“N-TOPCon 电池技术”、“高效晶体硅N型双面太阳电池组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解决了多项国内光伏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近年来,常州市高度重视光伏智慧能源产业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21年上半年,实现产值339.14亿元,同比增长29.3%;实现多个“第一”:常州企业所产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居世界第一,光伏支架出货量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

目前,全市拥有光伏企业14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9家,主要分布在新北、武高新、金坛三个集聚区。常州光伏智慧能源产业链条构建完整,配套能力较强,创新动能强劲,有28个规上企业设有省级以上“三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产业链全部规上企业的57%以上。常州光伏智慧能源企业也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天合光能在泰国建立了电池和组件工厂,在马来西亚、越南设立了代工厂,在印度筹划建设电池组件制造基地,收购荷兰电池厂;亚玛顿在迪拜设立工厂,在德国、日本等设立分支机构;赛拉弗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智能光伏发电项目(Kanowna Solar Farm)提供组件,拟在越南投资兴建一座750MW光伏组件制造工厂。

绿色建筑 绿色农业 绿能应用场景广阔

12月14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布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结果,由江苏武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常州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中心及综合管理用房工程喜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这一奖项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



常州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中心是常州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江苏武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均配备精兵强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在材料把关、设备进场、试验论证、方案选优等多方面做到一丝不苟。全面应用BIM技术,坚持“样板引路,过程控制、统一标准、统一做法、精工细作、一次成优”的质量控制标准,推广应用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9大项19个子项和其他新技术3项,综合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特别是在节能环保方面,通过屋面铺设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热水供应、公共照明采用BAS系统和能耗监控系统、采用雨水回用技术等,有效回收资源循环再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充分彰显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示范效应。

走进前黄镇的九洲渔光互补项目基地,波澜不惊的水面上,一排排光伏板阵列静置,不时有鱼儿冒出水泡。所谓“渔光互补”,指的是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新模式。



九洲渔光互补项目总体规划100兆瓦,70兆瓦为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现已并网发电,年平均发电量约8300万度。项目还添置了12台风机,与光伏发电形成互补。白天光伏发电,晚上风力发电,实现了电站整体24小时不间断发电,将于年底并网发电,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00万度。

此外,常州以电力提品质、增产量、促环保;以智能代经验、减人工、增效益打造新的用能场景。“智慧能源 零碳乡村”2021年“常乐电”品牌影响力活动走进金坛数字化渔场,多项“黑科技”的现场展示,自动投饵船、智能轨道投饵系统、微孔管道增氧、水质自动调节控温系统、物联网实时在线监测等一系列全自动电气化设备的精准化操作,已全方位更新了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通过“智能一张网”的概念,使螃蟹生长的每一步人工工序,实现了“机器换人”。(望山岚)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