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以上是珍贵文物。
70% 以上首次走出库房。
60 万年前的南京直立人 1 号头骨化石、1.1 万年前的溧水神仙洞陶片、4000 年前的带把红陶鼎、刻有 " 建安二十四年 " 的砖地券 …… 南京和长江的故事,穿越万年,娓娓道来。
5 月 18 日 " 国际博物馆日 ",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博物馆承办,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协办的 "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 " 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正式开展。
来看展,刷新你对长江文明的认知
这是一场长江文物雅集!
" 大江来从万山中 山势尽与江流东 "" 钟山如龙独西上 欲破巨浪承长风 "" 江山相雄不相让 形胜争夸天下壮 " 和 " 从今四海永为家 不用长江限南北 ",展览分 4 个单元,描绘了南京依托于长江,由江南聚落发展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历程。
来自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市博物总馆等 4 家文博单位的 300 件套文物,向观众讲述南京与长江的悠长故事。
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岳涌介绍说,这次展览,60% 以上为珍贵文物,70% 以上是首次从库房走向公众。
长江文明有多厉害?走进展厅,便能感受到。进入展厅,仿佛穿越万年,南京先人们与秦淮河、扬子江的故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一个装在试管、只有花生米大的小陶片,改写了江苏的文明史,这个陶片标志着江苏地区在 1.1 万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一个三只脚带把手的红陶鼎,看起来有几分可爱,它见证了 4000 年前,南京先民的生活智慧;一件三国时期的青瓷钱纹盖罐,圆鼓鼓的,盖子上趴着一只顽皮的狮子,青瓷罐上都是一个个铜钱纹,这见证了 1800 多年前人们的审美 ……
△ 青瓷钱纹盖罐
岳涌介绍说,这场展览不仅向观众讲述了南京与长江的故事,更让观众了解到,生活在长江边的南京人是多么有智慧!
60万年前的头骨化石,1.1 万年前的陶片 …… 两大源头首次 " 聚 "
△ 南京直立人 1 号头骨化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全长 110 余公里,自东向西汇入长江。秦淮河的源头一个在句容宝华山,一个在溧水东庐山。
△ 南京直立人 2 号头骨化石
南京与长江的故事,从距宝华山源头 5 公里的汤山葫芦洞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开始讲起。展厅展柜里,南京直立人 1 号头骨化石和 2 号头骨化石,被放在特制的玻璃罩内。自 1993 年出土以来,这两件国宝很少亮相。这次展览,观众可以近距离围观。
秦淮河的另一个源头是溧水东庐山。神仙洞遗址离东庐山源头约 10 公里,距今约 1.1 万年,洞内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红褐色砂质土,出土发现了棕熊、豪猪、中国鬣狗等动物化石实物标本以及人类颞骨化石 1 块、细泥红陶片 1 件。这次展览,上世纪 70 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们从溧水仙人洞发掘的陶片也汇聚而来。陶片只有花生米大小,放在试管里,借助放大镜可以看见陶片的样子。" 从出土至今到现在已经 40 多年了,这是第一次展出。"
△ 新石器早期陶片
陶片虽小,意义非凡。岳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是秦淮河两大源头的文物首次同台亮相,非常奇妙。" 神仙洞陶片烧成温度不超过 900 ℃,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有完整地层层位记录的最早的陶片,标志着江苏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也是秦淮河边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岳涌说,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为磨制石器、陶器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日常。
你的眼睛有我大?这件文物萌到你
如果穿越到 4000 多年前,那时的南京人怎么生活?展厅中,昝庙遗址、北阴阳营遗址、太岗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展现了当时南京人的生活图景。
△ 兽面纹玉饰件
江宁陶吴昝庙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件,看起来萌萌哒。整个玉饰件上,最突出的是两个圆溜溜的大眼睛,仿佛在和观众说," 你的眼睛有我大,有我圆吗 "?岳涌说,昝庙遗址发掘于 1975 年、1979 年,展品距今约 4000 年左右。" 这件玉饰件带有明显的良渚文化气息,说明 4000 年前的南京人,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它应该是权贵阶层的装饰物或者祭祀用品。"
△ 砂质红陶鼎
如果说,昝庙遗址的兽面纹玉饰件见证了南京先民的审美,那么,太岗寺遗址出土的砂质红陶鼎则见证了南京先民的智慧。这件红陶鼎圆滚滚的肚子还带个小 " 把 ",看上去有几分可爱。岳涌介绍说,这是当时人们用来装食物的,因为觉得带个手把比较方便,就在做的时候加了个手把。" 充分说明,秦淮河边的人们非常聪明。"
△ 佛像纹金盒
人们因水而居,因水而生。展品中,新石器时代的双孔蚌刀、新石器时代蚌镰、新石器时代龟腹甲,各种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生活用品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因为临水,人们很多的生活用具都和河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开蚌做刀,用刀烧饭做菜,这些都是秦淮水给予人们的馈赠。"
1600 年前,南京人的粮仓有 " 防盗窗 "
民以食为天,长江边美食丰富,掌管着无数百姓胃。
△ 陶屋
在 " 淬火重光 " 板块,记者看到一个长约半臂的 " 小房子 ",这是做什么的?岳涌介绍,这是东晋的陶屋,出土于南京中央门外郭家山温氏家族墓。" 细分陶屋的功能,这应该是古代粮仓的模型,我们认为这个年代的真实粮仓就是这个放大版。"
但陶屋只有窗户但没有门,人们怎么进仓取食?据介绍,原先粮仓设置窗口,内部也分五格,底部连通 ",但窗扇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记者注意到,陶屋的窗口距地面很高,也许那时它们还具备了一些 " 防盗功能 "。
你以为只有方形的粮仓?其实还有圆形的、带盖的,南京大光路南空经济适用房工地孙吴薛秋夫妇墓出土的陶仓(三国吴),黑黑圆圆的身体,戴个大大的帽子,看起来一定很能装。
西晋末年中原动乱,晋王室和世家大族纷纷南渡来到建康,建康成为华夏文明淬火重光的熔炉,东晋和南朝成为维系中华正朔之所在。长江流域第一次代表了传统的中国,成为中心所在。
隋唐时期没地位?一组骑俑为南京正声
△ 唐代釉陶仪仗骑俑
公元 589 年,隋军攻下南京,隋文帝杨坚下令把 " 建康城邑平荡耕垦。" 一座繁华了三百年的都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农田,一时间," 万户千门成野草 "" 六朝繁盛忽尘埃 "…… 因此,历史上一直认为,南京在隋唐时期的地位很低,但展览中一组唐代釉陶仪仗骑俑(南京雨花台区冯书村后头山出土),为南京正声。
△ 这组仪骑装束各异,形态生动
这组仪骑均用白色陶土作胎,外施青黄色釉,气势昂扬,在南京地区为首次发现。包括甲骑具装俑、骑马风帽俑、骑马女俑等,装束各异,形态生动。后头山唐墓随葬数十件成套釉陶俑,多为南京地区仅见,填补了南京唐墓考古的空白。根据墓葬造砖铭文,可确定为唐代贞观时期毛明府家族墓地。
△ 唐 · 长沙窑酱釉胡人坐骑
" 这是南京地区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唐代品官墓葬。从来没发现过这么完整的具有北方文化因素的高等级墓葬,彰显了南京在唐代的历史地位。" 岳涌介绍。
特别提醒
5 月 18 日,2022 年南京市 "5 · 18 国际博物馆日 " 系列活动暨 "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 " 启动仪式,将在南京市博物馆盛大开幕。届时,现代快报将全程进行现场直播,可不要错过哟!
△ 扫描图中二维码看直播 ↑↑↑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宋经纬 张文颖 王卫 / 文 顾炜 顾闻 / 摄
- 南京
- 2022-05-17 22:22:32
- 南京
- 2022-05-17 22:05:41
- 南京
- 2022-05-17 21:56:06
- 南京
- 2022-05-17 21:55:38
- 南京
- 2022-05-17 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