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万年之前人类如何雪上飞驰?脚踏马皮滑雪板!



现代快报讯 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旁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近日向公众开放。2月10日,现代快报记者探访了这座开放不到一周的新馆。大厅中央陈列的冬奥主题的装置景观《从阿勒泰到北京》,成为最热门的展品。



△中国工艺美术馆

非遗传人表演“呼麦”,观众被带入冰雪世界

嘹亮的哨音,近乎金属质感;低沉的喉音,犹如冰河崩裂……高音与低音交织起伏,观众们恍惚间置身于阿勒泰冬季的旷野,辽阔的雪原、巍峨的高山、冰封的河流徐徐浮现于眼前。2月10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邀请了两位大咖献上表演,他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绰尔代表性传承人乔龙巴特·阿勒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呼麦传承人阿尔生•巴合提相继登台。两位表演者的精彩技艺,让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乔龙巴特·阿勒先

这是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文化活动之一,两位表演者都来自新疆阿勒泰。很可能很多人对新疆对印象是干热少雨、戈壁沙漠。阿勒泰却是新疆少有的丰水区、素有北疆“水塔”之称。这里受来自大西洋西风气流、北冰洋气流的影响的影响,冬季积雪厚度可达1-2米,是国内雪质最优的雪场之一。



△阿尔生•巴合提

展馆大厅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呼应着冬奥的冰雪主题。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介绍,“为助力冬奥,我们在展馆的门口位置设计了冬奥主题的装置景观《从阿勒泰到北京》。这是我们的第一件展品,希望借此为北京冬奥会喝彩。”

用现代艺术还原1.2万年前的先民雪原飞驰

这座装置景观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幅画。2005年,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墩德布拉克洞穴发现了一幅保存完好的彩绘岩画,清晰地记录了远古先民们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追逐猎物的场景。



△冬奥主题装置景观《从阿勒泰到北京》

岩画用赭红和深赭红两种颜色在内壁绘制,洞穴正上方绘有7个人物,每个人物弯腰屈膝,抬头撅臀,手持单杆,脚蹬短小雪踏。画面左边四位尤为清晰可辨,动作与现代滑雪动作基本相同。整个滑雪队伍自左向右非常有序地呈下凹状弧线排列。专家认定,这幅画诞生于距今1.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先民已发明了雪踏,应为现代体育运动中使用滑雪板的雏形。

2015年中国阿勒泰国际古老滑雪文化交流研讨会上,来自挪威、瑞典、芬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学者联名发表《阿勒泰宣言》,新疆阿勒泰是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首次得到国际公认。

神奇滑雪板:下山能滑,上山能走

《从阿勒泰到北京》镜面不锈钢装置上部分就是还原了古老的彩绘岩画,下半部分则是展现了现代人溜冰的姿态。装置左侧展示的4副毛皮滑雪板,这种材质特殊的雪板,也体现了先民生存的智慧。



△冬奥主题装置景观《从阿勒泰到北京》

毛皮滑雪板属于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马皮滑雪板制作,毛皮一般选用成年马前腿外侧的毛皮。因为,这一块皮上的毛都是顺着长的。只有将这块皮顺毛附在滑板上,才能使这种滑雪板向前滑行时马毛顺茬,向后踩蹬或上坡时马毛逆茬,防止雪板向后倒滑,具备能下滑、能上走的特点。先民正是靠着这种材质特殊滑雪板,在雪地上飞驰狩猎。

馆长韩子勇表示,《从阿勒泰到北京》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冰雪历史文化,与北京冬奥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首都新添文化地标,值得打卡

据介绍,这座新馆填补了我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又新增一处代表国家和首都文化形象、彰显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气象的重要文化地标。



这座刚刚开放的新馆,首个重磅展览名为“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2月10日当天,来自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160余名中外记者参观该展,1298件珍贵展品让记者与观众们连连称赞。

馆方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浩若星海,这次展览撷取的是一部分具有文化光彩、艺术魅力、形式精致、易于陈列演示的内容,分为“大国匠作”“旷古遗音”“万方乐奏”“丝路丹青”“粉墨传奇”“藉器传文”“神州迎春”“盛世重光”八大板块,展出工艺美术、古琴艺术、传统乐器、丝路壁画、中华戏曲、金石篆刻、木版年画、民俗表演等多个门类工艺美术和非遗珍品佳作。

馆方力求以点带面,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现代快报+特派记者 是钟寅 钱念秋 张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