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陈敏 通讯员 硕宣)“杨国平同志自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八日至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日参加无锡县乡镇电影专业知识培训班学习,准于结业。”红色的木质框架装裱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结业证书,证书上的主人公,便是来自无锡空港经开区(硕放街道)的电影放映员杨国平。“当了27年的放映员,放了6750场电影,晚饭几乎都吃成了夜宵。”老杨打趣说。
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上世纪70年代,黑白电视机在农村还没有出现。在辛勤劳作之后,大家最奢侈的享受就是看一部露天电影。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自己搬来板凳的人们,几乎构成了露天电影院的全部要素。
197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农村电影队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人民公社都要组建电影放映队。当时的硕放公社也响应国家号召,组建了硕放公社电影队,刚刚从硕放公社广播站回来的杨国平有幸加入了电影队,开始从事农村露天电影放映工作,1988年,取得了江苏省电影放映人员技术合格证,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电影放映员。
“当时我们公社用的是16毫米电影放映机,这种设备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说这话的时候,杨国平的眼神里闪着光。选择影片时,杨国平挑的几乎都是红色题材电影。《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林海雪原》、《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等。“一个放映队,既是一座流动的电影院,也是一个流动的宣传站。”老杨说,只要有新电影上影,他总在第一时间带给大家。
苦并快乐的放映岁月
杨国平回忆道,那时候交通条件很不便利,每次放电影都是先乘公交车到无锡县电影公司去取片子,回来后再和其他电影放映员一起推着自行车,装上两三百斤的放映设备,走村串社去放电影。有时候一天下来要走十几公里路,走过沟渠,走过黑夜,要赶在凌晨前回到家里。“虽然有些累,但是大家喜欢,我觉得值!”对于老杨来说,能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就是他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老杨还有个小习惯,在每场电影放映之前,他都会先进行半小时左右的“红色思想教育”,放映包含国家政策、科教兴国等内容的幻灯片。
那时候,每次放电影都跟过年一样热闹,观众最多时候有千余人,连附近乡镇、村社的都纷纷赶来“凑热闹”。老杨清晰地记得,《闪闪的红星》这场电影,循环播放了30多次,可每次播出,台下仍是座无虚席。“因为红色电影讲述的是真实故事,是真情实感,更代表了一种精神,我想这就是这些红色电影能‘俘获人心’的原因吧。”老杨若有所思地说。
生机勃勃的光影世界
时代在变迁,电影放映媒介也在更迭,放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老杨亲历了从16毫米到35毫米胶片机,再到数字化电影放映机的变革,从黑白、彩色再到高清画面,老杨见证着基层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感受到了“光影”在丰富百姓文娱生活中的强大能量。
如今,63岁的老杨已经退休,但由于他对电影的热爱,主动留在了街道电影院帮忙,每周末免费给居民播放电影,工作热情丝毫不减。今年,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老杨又重新忙碌了起来。“现在电影市场资源丰富,但我还是会选择多下载红色主旋律电影进行播放,如前段时间的《中国机长》《八佰》等。”这是老杨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在他眼里,红色影视作品所传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可以起到引导大众的作用。
老杨也坚定地表示,基层的红色文化宣传阵地不能丢,只要有机会、有需要,他的“红色电影”放映之路会一直走下去,为大家带去欢乐和正能量,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县区
- 2021-10-28 16:13:49
- 县区
- 2021-10-28 16:12:35
- 县区
- 2021-10-28 16:11:54
- 县区
- 2021-10-28 13: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