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春到上塘,在“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重温江苏农村改革大幕的拉开

“二十多年来一直处在严重困难中的泗洪县上塘公社,开始从穷困里翻过身来了!这是近年来江苏农村出现的许多令人鼓舞的新事之一……”“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一份整整四十年前的《人民日报》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报纸上刊登的通讯《春到上塘》,反映了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的“大包干”创举,这也标志着江苏农村改革大幕的拉开。



位于宿迁市泗洪县的上塘,自然环境较差,曾经土地贫瘠,严重缺水。展览上展出的一张老照片显示,当年的上塘农舍皆为茅屋,破旧不堪,道路泥泞。1978年春天,上塘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陷入人缺粮、牛缺草、地无种的困境,80%的生产队无力进行简单再生产。赤贫思变,星火点燃。当时,安徽、四川农村的一些地方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与安徽邻近的上塘农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秘密开始包产到户。1978年9月,上塘公社在书记动员下,开始联产承包。上塘公社垫湖大队30多户农民将260多亩集体土地包产到户。但在当时,这种做法并没有政策的支持。因为1978年12月,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指示尚未明确。

“上塘的做法引起了江苏省委的重视。1979年6月,省委针对上塘公社的农村改革,派出调查组了解情况,于是有了这篇《上塘大队改变低产面貌的调查(摘要)》。”指着展柜中的珍贵档案“徐淮地区农村调查典型材料之三:上塘大队改变低产面貌的调查 ”,江苏省档案馆馆员蓝晓霞介绍,该调查报告从人员、作风、生产经营、经济结构等几方面出发,找出农业集体化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并针对性地给出建议,提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国家给予一定物质支持。“这也是省档案馆现存最早提到上塘农村改革的档案。”



江苏的农村改革从泗洪上塘开始,农村改革的春风此后也很快吹遍神州大地。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1979年9月30日,江苏省委也发出《关于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知》。 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农民的改革壮举,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干的做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认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提出在不同地方、不同社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的必要措施。这意味着上塘人民进行的农村改革受到国家政策的认可。





“农民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蓝晓霞说,上塘人以“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拉开了江苏农村改革大幕,大大激发了农民的自觉性和生产的积极性。1981年2月初,新华社记者王孔诚、周昭先来到上塘采访,3月4日在《人民日报》第三版上刊发通讯《春到上塘》,在全国范围内引发深远影响。

“这就是1981年3月4日那一天的《人民日报》。”蓝晓霞告诉记者,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短短两年时间里,上塘的农村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全社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八万亩粮田,(1980年的)亩产比大丰收的1979年增产6%,出售余粮120万斤,这是解放后的第一次”“社员集体分配人均口粮从500斤到600斤。现金分配比去年又增加20元,在全县名列前茅。现在,上塘人走在泗洪大街上,腰板都显得硬朗了!”

上塘为江苏的农村改革起了一个好头。从1981年到1982年夏,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省逐步推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2年1月,中央下发首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再发“一号文件”,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江苏也随即在全省推广包产到户,改革春风吹向各地。到1983年,全省98%的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这两份档案是江苏农村改革的记录,记录着江苏农民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蓝晓霞介绍,“春到上塘”开启了江苏农村改革新篇章,也开启了江苏人民走向富足的新步伐。作为江苏“大包干”的发源地、“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如今的上塘楼宇整齐,产业兴旺,村民的生活舒心幸福。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集体资产资源回收发包……上塘改革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文 陈俨/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