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羿帆
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直接关系到发展大局。记者近日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了解到,截至4月末,江苏徐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全市投向实体经济领域贷款余额达7747.36亿元,较年初增加762.53亿元,增幅10.92%;与去年同期相比,余额同比增幅高达19.06%。一组组数据,不仅彰显了金融“血脉”对实体经济的强劲支撑,更折射出徐州在稳增长、促发展进程中的坚实步伐。
聚焦重点领域
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徐州金融系统始终将支持制造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截至4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893.67亿元,较年初增长7.98%,同比增长22.76%。
在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华润工业园区,江苏四方热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各类先进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熟练操作,高质量的锅炉、压力容器等产品陆续下线。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公司业务的拓展,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升级生产设备,但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徐州农商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主动上门对接企业。该行紧紧围绕信贷政策,以产品创新为抓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方案,并依托优质服务,开辟了绿色审批通道,截至目前已为企业发放6270万元贷款,使企业顺利完成了设备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如今,公司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巩固了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实现了从一个小型制造业公司到江苏四方热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华丽蜕变。
为了让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徐州监管分局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建立制造业重点企业名单制服务,对名单内企业实行“一户一策”。同时,鼓励银行运用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创新产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这些精准滴灌式的金融服务,有力推动了徐州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徐州制造”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
扶持小微主体
点燃民营经济活力引擎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在稳就业、促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徐州金融系统持续加大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4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91.72亿元,较年初增长4.49%,同比增长13.92% 。
沛县的华源农业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序地对收购来的农作物进行色选加工。这家企业凭借16年粮食收购经验,已发展成现代化粮食企业,2022年扩大经营后占地16000多平方米。企业从沛县及周边采购粮食进行加工,产品畅销江苏、安徽、河南等地,2024年销售收入达1.1亿元。今年夏粮收购季前夕,企业资金周转遇到困难,企业负责人陈红梅十分焦急。
夏粮收购时间紧迫,农业银行沛县支行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该企业困境,迅速主动对接。普惠团队深入调研,了解到企业经营合法合规、上下游客户稳定且合作多年,经严谨评估,该行采用“乡村振兴贷—徐农信保贷”担保方式,为企业提供30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有了这笔资金,企业提前与供应商沟通,锁定了优质粮源。此次合作是农业银行沛县支行实施精准金融服务的体现,也是支持小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见证,为当地粮食产业稳定发展注入了动力。
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徐州金融机构不断优化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同时,积极落实减费让利政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一些银行还推出了“首贷户培育计划”,帮助更多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在金融“活水”的滋润下,徐州小微企业发展信心更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创新服务模式
构建金融支持长效机制
除了在重点领域和小微主体发力,徐州金融系统还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各银行机构加强与政府部门、产业园区的合作,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及时了解企业融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开发线上融资产品,实现贷款申请、审批、发放的全流程线上化,让企业融资更便捷、更高效。
5月1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市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座谈会在淮海金融服务中心举行。活动现场,多家科技企业代表与银行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介绍企业发展规划和融资需求。银行机构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推荐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通过这种“零距离”的对接,多家企业与银行达成了融资意向。“这样的对接会非常有意义,让我们企业能更直接地了解金融政策和产品,也让银行更清楚我们的需求,提高了融资成功率。”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
徐州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服务质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相信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下,徐州实体经济必将行稳致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