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奋力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历经1500多个春秋的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来到龙门石窟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同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一重要论述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指明了方向。

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到紫禁城的金碧辉煌,从良渚玉器的神秘纹饰到泉州宋元商港的千年海丝印记,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精神标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化浪潮与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火”向未来?我们当担负守护之责、赓续传承之脉、开拓传播之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以科技赋能守护,为文物穿上“数字铠甲”。面对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挑战,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留住历史的“原真性”,既需秉持敬畏之心与历史担当,更需构建以现代科技赋能的系统性保护策略,为文化遗产保护构筑数字屏障。敦煌研究院开设“数字敦煌”平台,公众在家亦可“云游”莫高窟,数字化留存让不可移动的遗产“永驻云端”;故宫博物院部署传感器,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预警,预防性保护让风险防范走在损坏之前;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融合数字虚拟修复技术,“考古+科技”,让埋藏三千多年的文物实现“数字重生”……数字技术的迭代革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科技之翼”,使尘封千年的历史瑰宝突破时空桎梏,在虚实交融中重焕新生。

以实践激活传承,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文化遗产不应止步于博物馆的静态封存,更需要融入当代生活,通过动态活化与社会参与实现创新传承。江苏苏州开设非遗课堂,将缂丝、苏绣等非遗技艺带进校园,于学子心田点燃文化星火;浙江东阳木雕大师黄小明开设“非遗工坊”,签约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培养传承破解“人亡技失”困局;安徽西递创新旅游发展,实现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三赢格局,“以用促保”让遗产“扎根乡土”。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道,既需守住历史根脉,更要激活当代活力。唯有让文化遗产走出展柜、走进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保存”到“主动传承”的质变。

以创新驱动传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兴盛,必然伴随着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从故宫博物院走红的爆款文创IP“故宫猫”到河南春晚惊艳全场的《唐宫夜宴》,从洛阳龙门石窟打造的沉浸式全息元宇宙场景到“敦煌诗巾”小程序研发的用户DIY丝巾通道……新奇的创意、趣味的设计、华美的场景等以“年轻化语法”“世界性语言”正重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轫于中国古代,系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历时性变迁,是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持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化表达,有助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更好地向世界全面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世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程雨婷)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