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今年世界孤独症日的主题为“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孤独症儿童被医学定义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在社交、沟通和行为领域面临独特挑战,他们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独自闪烁在遥远而静谧的世界中。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一直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近日,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来临前夕,由无锡市残联联合星星益站、爱心企业共同发起的"星希望"孤独症人士关爱活动温情启幕。45组孤独症儿童家庭、教师及志愿者齐聚一堂,通过心理沙龙、亲子互动等形式,传递关怀力量,点亮"星星的孩子"的成长希望。
筛-诊-康-管,构建全程服务网络
2024年以来,无锡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出台0—6周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方案,培训全市300余名“筛-诊-康-管”业务骨干。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完成30.7万余名儿童孤独症初筛工作,覆盖率88.11%,初筛异常复查率85.51%,复筛阳性患儿诊断率72.12%。
今年5岁的圆圆在1周岁时被确诊为孤独症,他从2021年开始在无锡市彩虹桥幼儿园接受康复训练,将近四年的时间里,圆圆妈妈看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不管是从认知也好,还是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方面,包括对于情感方面的一些共情,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希望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指引。”圆圆母亲鲍女士(化名)表示,通过早期干预后的孩子,在生活起居和肌肉协调能力上都会有非常显著的变化。
2025年,无锡市残联将通过与教育、民政、人社等多部门紧密协作,全面启动孤独症全程服务“1236”行动,构建孤独症全程服务网络,形成六大环节全程闭环服务的工作模式。
科技赋能,探索全链条守护模式
在无锡市梁溪区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中心,4名自闭症儿童正在接受康复训练。他们头上戴着的类似于“耳环”的设备,便是脑机接口。这个“耳环”不但能够实时接受老师发出的各项指令,还能非常有效地配合老师完成高度一致的动作。其中,一位名叫淼淼的男孩使用该系统已有一年多时间。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给孩子学的,也是给我们学的,老师在引导的时候家长也可以一起学习,比较方便,在家里时时刻刻都可以去对孩子进行引导,这样就免于在机构之间进行奔波了。”淼淼母亲方女士说道。
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研发的脑机接口系统,采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实时记录和分析脑波活动,能够系统地为老师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孩子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从而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沟通能力。
无锡市残联康复处处长吴晓君表示,2023年无锡被确定为“全省孤独症人群全程服务试点地区”,2024年又成为“孤独症儿童关爱行动先行先试地区”。今年将通过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大力发挥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从早期干预、康复服务、社会融合、职业发展、社会关爱以及喘息照护六大闭环的全链条服务。
(来源:无锡广电幸福无锡工作室张海翔、魏晨,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