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称赞:“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我省有一大批“像魏巧这样的同志”,他们积极响应总书记“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号召,凭着看准的事就一干到底、干就干成的劲头和执着,在农业农村领域闯出一番事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体现出新农人的时代担当。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推出“新江苏·新农人”专栏,全面展现新时代江苏新农人风采,敬请关注。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勉励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魏巧。这句话,不仅是对魏巧个人选择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千千万万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新农人的殷切期望。
8年前,魏巧和丈夫孙振中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回到镇江经济开发区,接棒父亲走上田垄、结下“粮缘”。目前魏巧运营着苏南地区单体最大、面积2.3万亩的水稻生产基地,其中镇江基地18000亩、苏州基地5000亩,农田连片、生机勃勃。
谁来种田,如何种好田?这是魏巧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记者日前走进润果农业的农机仓库,几台140马力的纯电动拖拉机一字排开。2024年11月,润果农业携手上海科技团队,率先开展小麦“耕、种、管”全流程电动化作业。“充一次电够干四五个小时,比用柴油省钱又环保!”农机手拍了拍拖拉机机身搭载的“农储共用”电池向记者介绍。
农忙期间作业不停,农机“趴窝”在田里怎么办?农机手指着一旁的“移动送电车及充检一体机”给出答案:800kWh的移动补能车如同“充电宝”,5分钟可完成电池更换。农闲时,剩余光伏电能由储能电池存储,可作为独立的移动式供能单元,用于牧场饲料搅拌、鱼塘水泵供电、应急作业等场景,也可将余电并网满足调峰调频需求。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润果农业的稻麦育种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2.26亿元,建设3600平方米种子研发中心、5000平方米选种包装中心及配套10万吨种粮一体化库。目前,种子研发中心已经投入使用,种粮一体化粮库的规模也达到3.6万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满足全省600万亩粮田用种,带动千名新农人共同发展。”魏巧介绍,目标是打通产业链条,确保优粮实现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去年,润果还与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育种团队合作,推动智能化育种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落户“田间”,将推动农业育种的周期和质量迈上新台阶。
乘车绕行田间,记者依稀听到“哞哞”的牛叫声。魏巧告诉记者,润果正在建设肉牛育种育肥项目,探索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项目占地477亩,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投入4000余万元,新增秸秆处理能力3万吨,预计今年5月底就能建成。
从种稻麦到养“雪花牛”,其中蕴含着生物育种、种养循环的闭环。稻麦、稻油轮作种植,万顷良田的副产品——秸秆变成肉牛的饲料,进了牛嘴、过腹增肉、变肥还田,有机质重新归还土壤,既喂饱了牛又喂饱了田,企业节本增效的同时,有力推动肉牛良种繁育。“我们正在探索的生物育种产业化道路,将切实解决高端肉牛品种‘卡脖子’问题,为国内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魏巧介绍。
“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全力打造新阶段、新格局下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长三角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这是魏巧的愿景。眼下她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建好“水稻、小麦、雪花肉牛”三个育种研发中心,走好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另一个是探索适度规模农场的农牧光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做优做好“秸秆变肉”“畜头肉尾”的增值链,推动规模化智慧化农场系统测算农业碳足迹数据,实现绿色生态种养循环。
统筹 吴琼
采写 艾培 薛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