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之际,太湖之畔,产业发展的滚滚“春雷”已然炸响。
2月12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在无锡召开了2025年新春第一会。会议现场,规模20亿元的江苏无锡低空经济和空天产业专项母基金(暂定名)作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成功签约。
据了解,该基金旨在结合无锡的产业优势,推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及飞机配套产业链的发展,将重点投资于整机制造、飞行控制、复合材料、传感器、电池系统、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卫星整星等领域,并涵盖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和系统集成等新质生产力产业。
“耐心”陪伴,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如果说在起步阶段,要抢抓机遇、争先进位,拼的是一个“快”字;那么从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瞬时的爆发力,而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
在此过程中,来自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长效赋能尤为关键。
近年来,无锡进一步加快产业攀“高”逐“新”的步伐,一方面迅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等产业破局出圈;另一方面,着眼中长期发展,高效利用金融“活水”,以耐心资本浇灌“产业之林”。
2024年,无锡着力培育和壮大“耐心资本”,先后组建总规模120亿元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低空经济和空天产业4只政府性专项基金,新增注册基金525亿元,QFLP基金数量和规模全省领先。
新的一年,无锡将推动出台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建成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平台。围绕商业航天“星、箭、网、端”全链条,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强应用牵引和头部企业招引,推动新产业、新赛道加速起势。年初签约的20亿元的江苏无锡低空经济和空天产业专项母基金,无疑将为相关产业的长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前瞻布局,加速竞逐“天空之城”
竞逐空天产业赛道,高技术门槛领域的专利也成为抢抓风口的最新一环。据了解,截至去年12月,无锡市航空航天产业专利申请总量达2285件,居江苏省第二。
申报的2000多件专利中,火箭领域93件、卫星领域382件、高端装备领域1810件;发明申请类1160件,占比50.8%。从申请主体排名前十的企业看,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技术成果正逐步转化。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在无锡申请了32件发明专利,转化落地15件,带来相关产值4000余万元。企业最新申报的专利“一种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多次点火系统及点火方法”,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可重复使用,进而提升火箭运载能力。
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昊旻表示,经过这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发动机上有60%的零件都可以做到在方圆100km之内加工、制造、生产和测试,并完成整个发动机的测试。
抢抓风口率先布局,目前,无锡已有航空航天领域相关企业近300家,其中规上企业122家,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全国十几家头部商业火箭链主企业,已有4家落地无锡,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现在我们还是处在飞船的研发设计和一级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测试这个阶段,无锡在商业航天这块拥有更好的一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并且现在无锡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火箭卫星以及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这样形成了一个更好的产业生态,为我们能够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土壤。”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霍亮说道。
据了解,无锡对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开展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发明专利审查周期从之前平均22个月缩短至3个月,最快的仅28天就获得授权。产业配套能力强、专利环境好,成为空天企业在无锡布局的主要考量,无锡正加快建设全省空天领域未来产业新型集群发展试点,助力打造空天产业新高地。
(来源:无锡广电新闻中心、政务全媒,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