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吸引更多“00后”加入养老行业,南京高校率先探索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潘隆晟一天也没闲着。

作为学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本学期初,潘隆晟就开始了为期16周的专业见习,前8周在江苏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老年病科等科室轮转,后8周在一家养老机构见习。见习期间刚好碰上端午节,潘隆晟帮忙策划了一场做香囊的活动,受到老年朋友的一致好评。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创办于2020年,首批于2021年招收了37名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潘隆晟便是其中之一。

养老服务行业来了高学历的年轻人,让服务不仅仅只停留在日常照护上,而是朝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院校已开设了相关专业,向养老服务业输送了一批稳定的、专业素质过硬的精兵强将。

如何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作为成立全国首家本科起点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的“双一流”高校,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与民政厅合作共建平台、民政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部省加强养老服务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项目,在全国率先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率先构筑“学院-产业学院-研究院”三位一体的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平台,致力于打造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江苏品牌、全国领先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助力更多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

应对养老服务精细化、专业化,课程设置更丰富更多元

一学期下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大二学生洪圳锴和章歌在中医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又更丰富了。先把理论知识基础打牢,再到养生教研室进行针灸、拔罐、体质辨识等技术的实操,在黄莹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他们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学习了《中医养生学》这门课。

翻开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表,丰富多样的课程让人眼前一亮。依托学校中医学特色背景,他们既开设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学概论》等医学相关课程,也涵盖《老年健康管理》《老年康复学》《老年护理学》《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等课程,并且《统计学》《统计软件应用》也榜上有名。

“随着养老服务精细化、专业化程度与日俱增,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日益丰富多元。我们的专业课程细分为7个模块,除了通识教育、公共管理、医学课程、养老管理、养老服务等,还有统计分析与研究技能、融合创新课程等,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经过精心设计,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王明强介绍,养老服务业需要三类人才:技能型、专业技术型以及经营管理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为老年人提供精细的生活照护,专业技术型人才则是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康复服务、老年营养、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人才,比如用药管理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医务工作人员等,当然也需要养老院院长和人力资源、财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人员。”王明强说,南京中医药大学致力于培养“厚知识、融人文、懂服务、精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用专业化师资和课程帮助学生走上养老政策研究、养老行业规划、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养老服务项目设计与品质控制等岗位,也可从事社会工作、康复服务、老年营养、心理咨询、健康管理、用药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

为糖尿病老人定制饮食计划;给有认知障碍的老人进行日常训练;对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随着养老服务精细化、专业化程度与日俱增,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越分越细。在协助老年人乘坐轮椅外出活动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王思思一个人独立完成了床椅转移、上下坡、上下台阶等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我们的专业课程分得很细,光跟老年照护相关的就有三门,分别是《老年生活照护》《老年基础照护》《老年康复照护》,每门课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内容各有侧重。”王思思说,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技能演示以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她学会了如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监测生命体征、协助老年人用药,并为他们开展功能促进和康乐活动等。

强调“实战”能力,在养老机构与老人朝夕相伴

从正式见习至今,潘隆晟坦言虽然每天都很繁忙,但内心却十分充盈。日常照料、基础护理、康复训练,涉及老年人生活以及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他样样都得精通。每天早上6点起床从仙林出发,赶在7点半前到达江苏省中医院,在科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熟悉了老人看病就诊的全套流程后,潘隆晟又进入养老机构沉浸式体验行政岗、护理岗、医疗岗等不同岗位的日常工作。

“每个工作岗位的活儿都很重要,但不管是养老护理员,还是走上管理层的行政人员,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事业。”潘隆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的认知层次,将他们细分为不同护理等级,进行更科学的照护。在这里,照顾好老人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每逢节假日,还需要策划组织主题活动,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还要安抚好老人家属的情绪,为每一位老人建立家庭沟通群,工作人员及时分享动态,让家人安心放心。

空的饮料瓶不能装清洁剂、打火机不能带入养老院、午餐和晚餐的菜品不能重复……每天与老人朝夕相伴,潘隆晟摸索出经验,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才能做好服务,想要管理好一家养老机构,需要倾听老人、家属以及机构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声,这些都是他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注意的细节。

面对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全省首个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群的高校——南城院早于2014年就开始关注,在经过3年市场调研和前期准备后,该校于2017年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目前已增加到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营养配餐、社区管理与服务共4个专业。南城院康养工程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陆勤介绍,除了课本知识,学校特别注重在实战中练兵。自大一起,学校就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且每学期渐次增加实训时长和力度,如大一、大二只需跟着师傅学习,到大三就要求学生能够顶岗实习,真正做到独当一面。

与“老小孩”双向治愈,“00后”让养老事业焕发新生机

虽然才大二,但是洪圳锴和章歌的实战经验也颇为丰富。早在大一暑假,他们就进入养老机构与老年朋友们朝夕相处。跟爷爷奶奶们最大的年龄跨度能达到60岁,但一进去就成为“团宠”,这是两位00后没想到的。

“一大早,爷爷奶奶就拉着我们跟他们一起打太极,他们就像‘老小孩’一样,特别喜欢跟我们聊天,什么话题都能聊。”洪圳锴和章歌深刻感觉到,一方面,年轻人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情绪价值和人文关怀,他们的加入让老人更加有活力,另一方面,他们和老人也在双向治愈,“爷爷奶奶每天都乐呵呵的,把我们当亲人看待,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零食和水果,不吃还会生气呢,陪伴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被需要被认可的快乐,更加有动力去从事这一行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让老人不再害怕变老,积极迎接晚年生活。”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4%,不久的将来,高质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将更加旺盛。王明强表示,目前,养老护理员的人才缺口最大,工作环境不好,薪资待遇不高,上升通道不通畅是主要原因,除了加大人才供给之外,江苏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提高该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和含金量,同时,一些养老机构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设施条件,引入更为智能化的设备,减轻养老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2022年从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潘萱萱入职瑞芝康健鼓楼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短短2年,她已从一名基层护理员升职为站点客户经理。

“目前,市场上具备行业宏观视野和专业背景的复合人才很难招的到。”江苏瑞芝康健老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兵介绍,近年来随着养老产业迅猛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亟需养老产业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科技人才及医疗人才,“每个加入瑞芝康健的人才我们都很珍惜,针对有经验丰富的人才,公司会对其进行1至2个月的入职培训;如果是应届大学生,公司会指定专人带教,用1至2年时间帮助其成长,“因此,像潘萱萱这样用2年时间,走上管理岗位的案例并不鲜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王怀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