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到博物馆去”,汲取历史智慧提升文化自信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在策展、讲解、社教、研究等方面。如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5月17日人民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方寸之间览千年。博物馆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铭记革命文化的历程,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果,承担着保存、展出、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等水下考古取得新成果……每一件文物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是对古人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见证。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各地最热门的文化场所之一,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有力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被誉为“行走的课堂”,为公众提供了持续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空间。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文化资源丰厚,历史遗产灿若星辰。搞好博物馆事业,不断加大文化产品供给,众多博物馆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对历史与文化的追寻之路。置身于各地的博物馆内,在丰富的文博语言和现代化展示手段呈现下,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创意相互融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广大观展者在与博物馆“亲密接触”中,更好体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历史知识、精神文化的持续滋养。

“博物馆热”持续攀升,反映了人们对更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折射着年轻一代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国家博物馆等展馆结合数字绘制、3D投影和AI技术等,展现文物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为观众献上一场场艺术盛宴;六朝博物馆现有240多名孩子参与守护国宝文物、宣讲文化故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呈现、传播,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历史文化,举办各种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活动,让“到博物馆去”不止于“打卡”,而更注重近距离互动、深层次交融,既契合建设文化强国要求,凸显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又有助于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高谭)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