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2022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要指示,让“土特产”三个字成为2023年乡村振兴领域的年度热词,也为破解产业振兴困境,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如何让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是摆在省委驻县(市、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而答案,也许就藏在地里。
长在地里的牛蒡,积蓄着一飞冲天的力量
“之前没听说过牛蒡,来了沛县以后才发现,原来牛蒡全身都是宝。”在徐州沛县河口镇牛蒡特色农业产业园内,省委驻沛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杨炎告诉记者。
牛蒡全身都是宝
牛蒡有着“蔬菜之王”的美誉,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产品,《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可是,这样的好东西,却一直面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牛蒡种植在沛县已有30多年的历史,80%都出口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国内对它却知之不多、消费甚少。
于是,打开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让更多消费者知道牛蒡、了解牛蒡、接受牛蒡,便成了杨炎所在工作队的重点工作。拍摄专题宣传片,邀请媒体宣传报道,邀请省规划设计院设计品牌logo……很快,“沛县牛蒡”的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如今,牛蒡已经成为河口镇的主导产业,全镇牛蒡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拥有20多家牛蒡加工企业,陆续开发了牛蒡茶、发酵牛蒡茶、牛蒡饮料、牛蒡酒、牛蒡酥、牛蒡酱菜、牛蒡面膜等“沛县牛蒡”系列产品110余种,年加工产值超3亿元。
在打造“牛蒡特色小镇”目标的指引下,一个规模宏大的牛蒡特色农业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中。园区总占地约450亩,北部占地约368亩,规划建设标准厂房18栋,建成后预计可容纳60家生产厂家;南部园区约82亩,规划建设冷链仓库5栋。园区建成后将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以牛蒡产品加工、交易为核心,功能全、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牛蒡加工产业480万元用于2栋厂房集聚园区。
工作队在河口牛蒡特色农业产业园建成2栋厂房
为加速园区的建设进度,2023年7月,省委驻沛县工作队出资建设,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可以容纳2家加工企业,已于今年9月份完工。
牛蒡生长在地里,却藏蓄着“一飞冲天”的强劲力量。“我们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想农民之所想,急乡村之所急,只要我们一起开动脑筋,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一定大有所为,”杨炎说。
没想到,红薯也能成“网红”
红薯大丰收
初冬季节,在滨海县八滩镇界山村,一片刚收获完的红薯地上,省委驻滨海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副队长胡博半蹲在地里,捡起残留的黑色地衣,有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些包括地灌带,都是省农科院最新研发的可降解材料,不会对土地造成破坏。这片试验田里所使用的新技术,也都是我们队里联系引进的。”
红薯是界山村长久以来种植的农作物,但囿于品种问题,此前只能用来做红薯粉,附加值很低。驻滨帮促工作队在考察当地情况后,决定给当地的红薯来个彻底“升级”。他们请来农业专家,对土质进行了科学分析,最终敲定引进口味好、营养价值高的烟薯25号。
为打破村民疑虑,工作队带头种植,他们联手界山村村集体合作社,领办种植了鲜食甘薯600亩。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光靠一个红薯还不够。通过前期多轮走访调研和专家现场论证,工作队确定以界山村鲜食甘薯、四汛村优质大米、吕滩村鲜食玉米为试点,力求“一村创一品,一品带一方”。
工作队里年轻人多,为擦亮当地土特产招牌,他们开动脑筋,用上了各种“营销手段”——打造红薯种植、销售、电商、物流基地,成功举办第一届红薯丰收节暨红薯短视频直播季;制定数字稻米试验基地建设规划,打造智慧生产、良种选育、研学培训、数字赋能、直播电商为一体的创新示范基地;培育“新农人”种植大户开展千亩鲜食玉米绿色种植,同步招引能人合资开办农产品加工储存及销售公司,负责后期项目整体运营,打造订单农业等多项工作。
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收入得到了提高,村集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采访时提到工作队,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城里来的这帮年轻人,确实厉害!
小小毛豆,将“住进”省级一流产业示范园
因地制宜的精准帮促,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成效。
“沂蒙冲积平原的土质,沂河骆马湖的水质,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鲜食毛豆生长环境。”省委驻新沂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新沂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刚告诉记者,草桥镇有着30多年的毛豆种植销售历史,现有复茬种植面积3万亩,带动周边乡镇种植5万亩,已形成华东地区最大交易集散中心。
看上去,这里的产业基础挺好,可工作队在深入调研中发现,草桥的毛豆始终存在加工方式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冷链物流设施配套不足、科技服务体系起步较晚等问题,制约着毛豆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现代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销加工链条,提高毛豆产品附加值,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工作队提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建议:打造一个省级一流的现代农业(毛豆)产业示范园。很快,这个建议得到了新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省级一流”谈何容易,其中最难的,就是资金。陈刚和新沂市副市长张静、石祥雷等人一起,四处奔走,整合各方资金资源。经过争取,草桥镇和城投公司协商成立新沂市至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草桥镇政府占股45%,城投公司占股55%,项目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新沂城投公司投资2200万元,省市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8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0万元,省委驻新沂乡村振兴工作队项目经费700万元,县镇财政配套资金400万元)。
钱有了,地从哪里来?为了破解土地难题,同时也本着集约利用土地、盘活僵尸企业的原则,他们选择了位于镇工业集聚区面积33.7亩的一块闲置厂房,达成收购意向。
按照规划,这个项目将包括以毛豆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研发中心、线上线下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农旅融合等。到2024年,计划建成清洗、加工中心4700平方米,冷库3万立方米,研发及检测中心1280平方米,同时配备污水处理、消防、道路、绿化等附属设施,购置毛豆深加工生产线;同时建成160亩毛豆种植示范基地。
年销售超5亿元,带动3000余名村民就业,新增人均年收入超1万元——我们期待着,产业园建成后,这些规划里的一串数字,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成果。
策划:徐丙奇 张洪
统筹:王烨 崔洪曙 张磊
撰文:赵天 陈燃 马志亚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