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瞭望丨一江碧水润金陵——南京探索与江共生新路

◇南京持续改善长江生态,厚植绿色发展动能,畅通双循环主动脉,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奋力书写沧桑巨变的扬子风华

◇南京将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打造更多体现历史传承、代表中国形象的特色文化标识,助力江苏建设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凌军辉   陈刚   杨绍功



△ 长江江畔的三桥湿地公园、南京城市景色(2023 年 11 月 6 日摄)季春鹏摄 / 本刊

从高空俯瞰,长江南京段岸绿水美、百舸争流、巨轮畅达。这是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自古天下文枢,如今仍是天下枢纽。

这是大江大城的双向奔赴。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保护长江岸线地方性法规,生态岸线占比超八成,沿江绿色廊道联网成片,大江蝶变焕新颜。

这是万物共生的和谐交响。从工业文明开发索取到生态文明保护反哺,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浮游动植物 237 种,鱼类 64 种,江豚种群数量 5 年增长 24%,是全国罕见主城区能稳定观测江豚的城市。

这是长江文化的时代表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轮廓日益清晰,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大江神韵交相辉映,万里长江和千年古都碰撞出璀璨的文明火花。

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毓秀一处。依江而建、因江而兴、拥江而美,南京牢记 " 国之大者 ",持续改善长江生态,厚植绿色发展动能,畅通双循环主动脉,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奋力书写沧桑巨变的扬子风华。

全域保护   涵养生态自觉

清晨,薄雾笼江。全国首个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长江新济洲上,苇荡间传来 " 鸟中国宝 " 东方白鹳的击喙之声,鸟鸣交错呼应,啾啾啁啁、嘟嘟哒哒 …… 好不热闹。

人退鱼鸟归。2016 年以来,这里的湿地面积从 1063.5 公顷增加到 1876.1 公顷,维管束植物从 354 种增加到 580 多种;鸟类从 103 种增加到 220 多种 …… 江中小岛变身生态宝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新注脚。

南京鼓楼滨江,数十米高的塔吊矗立休闲步道旁,作为工业遗存见证着大江变迁,标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新高度;最新版南京国土空间规划显示,长江穿城而过,滋润占城市面积七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宜居城区和美丽田园融合,展示江城绿色发展新图景。

从洲岛到岸线,再到全域,南京坚持全流域保护、全景式防控、全要素治理,一场 " 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 " 变革加速推进。

顺江而下,江岸新景美不胜收:江宁建成绿色亲水滨江公园,建邺鱼嘴湿地成网红打卡地,鼓楼中山码头再现火车、轮渡同框历史记忆,栖霞漫山红枫临江而立 ……

岸上修复见成效,水质、空气也明显好转。南京长江大桥南堡,金川河入江口,水质清澈,可见游鱼。流经主城区的金川河,一度因生产生活污水跑冒滴漏发黑发臭。南京全面排查金川河流域 1178 个排口,雨污分流、断水清淤、引流补水 …… 经过系统施策,各断面陆续达标,金川河焕然一新。

如今,南京 42 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100%,18 条主要入江支流水质达Ⅲ类及以上。

因 " 微笑 " 而停留,江豚观测点—— " 长江微笑驿站 " 游人不断。观景平台上,年轻的母亲杨霞举起手机,镜头中的女儿背靠大江、笑意盈盈。这里是全国唯一 " 豚在城中 " 观测点,一路之隔便是商务区、居民区,人们楼上赏江景,楼下觅江豚。

为 " 微笑 " 而守护,数万市民、志愿者参与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说,江豚公益跑、江畔全民寻豚、" 微笑天使 " 影像展等活动中,家长拉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潮男携手潮女,犹如共赴盛会。

长江恢复生态,江畔恢复生机,江城充满生趣。唐代诗人许浑曾在此感慨 " 江豚吹浪夜还风 ",千年之后,市民仍能在主城区看到野生江豚。目前,长江南京段栖息江豚数量增至 62 头。长江与城,江豚与人,历经千年依旧同框,与江共生有了新表达。

道法自然,生养万物,这是一座江城的生态自觉。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说,南京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从过去的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把江与城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谋划、综合治理。

创新驱动   澎湃绿色动能

一滴江水,照见太阳是自然的写意," 照见 " 物种则源于科技的魅力。

在位于江心洲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生态健康平台技术团队正潜心攻关,用环境 DNA 技术精准进行生物监测和生态健康评价,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 只需一小瓶江水,通过批量快速测序,就能了解流域物种分布情况。" 平台负责人杨江华说。

退,是为更高质量进。昔日沿江工业带,蝶变生态创新带。南京加强生态领域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已建土壤环境、污染控制等全国重点实验室 5 家,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等新型研发机构 53 家,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科技动能。

明城墙下,秦淮河畔,门西片区曾是老南京纺织工业发轫地。如今,南京老棉纺厂旧址引入城市 " 硅巷 ",集聚以联通物联网全国总部为代表的上下游企业,成为招才引智、赋能科创的 " 城市客厅 "。

城市更新,赋予老街巷新活力。截至 2022 年底,南京市级备案的 " 硅巷 " 载体共 65 家、达 194.07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总数 3346 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 471 家。

进,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8 月底,南京第七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发布 4 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其中 " 智驱安全网络 " 一体化架构,首次成功验证对 5Tb 级 DDoS 攻击的高效智能防御能力。两年前,这一数值还只是 1Tb 级。

建成 EDA 计算中心,举办全国首个 EDA 竞赛,引入华大九天等企业 ……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南京江北新区,锚定集成电路关键技术,致力 EDA 产业自主可控,华大九天、芯华章、新思科技等相关企业的产品已覆盖 EDA 产业全链条的 70%。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攀登科创 " 紫金之巅 "。今年,南京 8 家实验室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累计达 18 家。同时推进信息高铁、开源软件、原子极限微制造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好集成电路 EDA、第三代半导体等国创中心,形成体系化攻关 " 卡脖子 " 难题矩阵。

" 从 0 到 1"" 从 1 到 N",创新突破带动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动能。

鸿程大数据研究院开发人工智能建模与数智工厂产品,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 " 岐黄问道 · 大模型 ",北斗农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无人机农机作业系统 …… 这些新产品背后有个共同 " 硬核 " ——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支撑,中心二期将完成建设并上线服务,算力总规模将达到 140P。

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南京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236 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获优秀数量连续 3 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科创赋能产业,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达 213 家、实现一年翻番,今年新增数居全国第 8;今年前八批次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入库 23738 家,同比增幅 17.4%;高企总数超过 9000 家 ……

融入全球 " 智慧链 ",打造创新 " 生态圈 "。韩立明表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通江达海   服务双向开放

江风凛冽,八卦洲的芦蒿近期开始采收,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偏爱这口野菜的食客们发现,这座南京第一大岛,已悄然从 " 菜篮子 " 变身 " 洋货街 "。两年间,八卦洲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国际知名品牌 50 多个,实现交易额 8 亿多元,成为连接全国、全球的网络商贸节点。

内外衔接,四方交融。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沪大动脉交汇点的南京,口岸通道、区域一体化干道等优势叠加,人流物流畅通、双循环主动脉奔涌。

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装满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的集装箱整齐码放在专用堆场,等待出口。全球各地货主在此选择 " 公铁水 " 高效联运,尽享立体化开放之利。南京港联合上下游企业探索 " 国内集港装箱 + 海运服务 + 国外拆箱配送 " 的集装箱全程物流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今年 1~9 月,龙潭集装箱码头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 11.45 万标箱,同比增长 66.8%。

自南京长江大桥远眺,上游舳舻千里,下游百舸争流。南京探路以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行政审批改革创新的速度犹如大江奔腾的节奏。

走进位于江北新区的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 保税 +" 迭代升级折射开放能级。" 保税 + 分类监管 " 让物料通关效率提升 60%," 保税 + 全链数字监管 " 让货物通关时间压缩 84.59%,企业设立半天能成、人才落户容缺受理、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 …… 这里累计形成近 200 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 63 项在全国推广。

激活全域,聚合全球。目前,常住南京的外籍人士超 2 万人,外资企业超 5000 家。今年前三季度,南京新增实际使用外资 46.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6%;新设总投资净增资 3000 万美元以上大项目 45 个,合同外资 41.2 亿美元。

江流宛转滋养一方,城市发展带动区域。聚焦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南京积极推动南京都市圈建设,一体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和扬子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的 " 战略支点 "" 创新引擎 " 及 " 门户枢纽 " 功能日益凸显。

苏皖交界的滁河之畔,高铁南京北站选址已定,即将开工建设。今年 6 月通车的宁滁城际,未来将接入南京北站,助力省际毗邻区变身枢纽增长极。" 十四五 " 期间,南京共有 7 个铁路项目在建,以南京为中心的一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正加速形成。

近两年南京企业投向都市圈城市的项目总投资超过 1000 亿元;99 家医院 9787 个医学专科,建成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居民在 " 家门口 " 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跨省通办 " 自助办理让 172 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 一网通办、异地可办 ";32 所学校结对共建,名校校长、优秀教师互动交流,教育优质均衡日益可感 …… 南京都市圈深入推进,民生红利不断释放。

都市成圈,辐射聚能。" 在增强对全省协调发展的带动力上做文章,在增强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力上求突破,在增强国际链接力上下功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枢纽。" 南京市市长陈之常说,将发挥南京都市圈超 3500 万常住人口、超 1.8 万亿元消费的巨大潜能,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赓续文脉   绽放古都新韵

中华门外,修筑于 2500 年前的 " 越城 " 开启南京城市史新篇章。层累叠压的环壕、水井等遗迹,大量出土的珍贵文物,静静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文明脉动。

文明缘水而生。依江而立,古都南京全域分布超 200 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汤山猿人头骨化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十万年人类活动史的重要佐证;秦淮河、金川河、胥河、滁河等长江支流水系,孕育了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湖熟文化等古代文明。

薛城遗址填补长江下游史前考古多项空白,昝庙遗址揭示南京文明曙光源流,西街遗址可能将南京主城区建城史前推 ……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长江流域的城市,南京持续开展地域文明探源,摸清长江文化家底。

水脉亦是文脉。长江浩浩汤汤,沉淀厚重文化。古时,丝织、水利等文化标识勃兴于此。" 一苇渡江 "" 达摩古洞 "" 化龙丽地 "…… 古金陵 48 景中,和长江相关的有 11 处。

1500 多年前,中国第一座文学馆诞生于南京鸡笼山下。如今,作为中国唯一 " 世界文学之都 ",南京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 " 鸡笼山下文学课 ",已开讲约百期。全市近 900 家阅读组织,年举办阅读活动 1.5 万余场,超六成人每天阅读 1 小时以上。

600 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船队由南京龙江始发,书写人类航海交流史诗。当下," 保护母亲河——全球声音漂流计划 " 已收到百余条文学与自然之声。全球 30 多个知名城市因水结缘、踏浪而来。

创造性转化,赓续文脉。今年初,南京云锦博物馆设计的新款云锦文创爆火,兔元素产品几乎售罄,人类非遗融入国风新潮;国家级非遗 "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 代代相传,其核心技术在国防、航天等领域一展风采;高淳陶瓷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世界闻名的国宴用瓷 ……

创新性发展,活化传承。还原六朝时期城市风貌的金陵小城,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今年 1~10 月吸引游客 58 万人次,同比增长 54%;荟萃民俗民艺的溧水无想水镇,带火当地夜经济;朱自清留下《背影》的浦口火车站,经过 " 微更新 " 改造,留住历史记忆 ……

南京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深度融合,让 2461 处不可移动文物、813 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时代光彩。

今年 4 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项目 " 梅钢滨江工业生态走廊 " 列车观光线开通," 梅钢号 " 绿皮车载着市民游客,一路领略工业文明和大江风光;5 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 10 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南京共有 11 处文旅资源点入选长江文明溯源之旅等六条线路 …… 伴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稳步推进,一幅新时代长江盛景图正徐徐展开。

从 " 天下文枢 " 到 " 世界文学之都 ",长江为南京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 我们将深入挖掘长江南京段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说。

11 月 24 日,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将启幕,数百名海内外嘉宾齐聚,探讨世界大河文明共同未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以水为脉,尽显长江之美,建设 " 活力、幸福、魅力、生态 " 城市;以文铸魂,探寻古今之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价值追求、精神滋养。

面向未来,南京将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打造更多体现历史传承、代表中国形象的特色文化标识,助力江苏建设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