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大江奔流歌未央——江苏积极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华社北京 11 月 22 日电 11 月 22 日 ,《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大江奔流歌未央——江苏积极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报道。

从唐古拉山奔腾而下,长江一路浩荡万里,在奔流入海前,孕育滋养出一片富庶水乡。

这就是江苏。依江而生,全省八成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长江,内陆水域面积占比居全国之首;缘江而兴,以全国 1.1%的国土面积创造超过 10%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江而美,沿线八城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川俊秀、文脉绵长。

2020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 " 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今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叮嘱 " 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 "。

牢记谆谆嘱托,江苏深刻把握 " 第二个结合 " 精髓要义,努力把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以时间为经,寻古探今,赓续长江文明;以空间为纬,塑形铸魂,浸润时代人心;人们从长江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依靠长江聚合高质量发展力量、以长江文化涵养中华文明,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 长江新济洲日落时分景色(11 月 13 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

一江碧水,一派新貌

清晨,薄雾锁江。全国首个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长江新济洲上,苇荡间传来 " 鸟中国宝 " 东方白鹳的击喙之声,鸟鸣交错呼应,啾啾啁啁、嘟嘟哒哒 …… 好不热闹。

从奥体中心出发,阔别三年的南京马拉松再次鸣枪开跑。途经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山码头、下关火车主题公园等人文景观,串起了五马渡、幕府山、燕子矶等自然景观,风光旖旎的 " 江景路线 " 让不少 " 老马 " 赏心悦目。

" 避开了城市道路和无聊的隧道,新线路视野开阔,山水城林美不胜收。"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博士黄亚颇感惊喜。

" 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码头林立、船厂扎堆、机器轰鸣、生态失衡,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江南京段留给人们的印象。2018 年以来,南京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压倒性任务,拆除取缔长江岸线利用项目 160 个,清退生产型岸线 37.6 公里,修复沿江湿地 1 万多亩,如今长江生态岸线比例超过八成,18 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为 100%,10 条市控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为 100%。

如今,南京浦口滨江,数十米高的龙门吊矗立郊野绿地,见证昔日 " 十里造船带 " 变身风光带;离江岸 10 余公里,曾经的水泥厂变身苏式园林,废弃矿坑再现江南盛景,打卡园博园就能 " 一日看遍锦绣江苏 ";最新版南京国土空间规划显示,长江穿城而过,滋润占城市面积七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宜居城区和美丽田园融合,展示城市绿色发展新图景。

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 …… 在江苏,优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随着一江碧水奔涌向前。

10 公里的江苏常州新龙生态林绿意绵延,每到周末,大人们搭起露营帐篷,孩子们玩起水枪,仿佛闯入现实版 " 绿野仙踪 " 的世界。不远处就是长江,25.8 公里的岸线在高峰时期曾开设了百余家化工企业。如今,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部清零,复绿面积已超 3300 亩。

减,换来了 " 增 " 的空间。走进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就能看见由一家废弃化工企业改造而成的常州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在这里,展板上的两条曲线令人印象深刻:一条是空气优良天数、水质达标率等指标一路上扬;另一条是亩均税收从 2019 年的 11.1 万元增至 2021 年的 20.1 万元,几乎翻了一番。

一江之隔的泰州," 腾笼换鸟 " 的故事也在上演。2018 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涉及江苏的 17 项问题中,6 个涉及泰州。整改完成后,泰州刀刃向内、自我加压,围绕耕地损坏、黑臭水体等重点领域明察暗访,持续推动整改。

退,实现了更高质量地进。泰州累计砍掉三分之二的化工企业,2021 年盘活低效闲置用地 2.5 万亩,减少能耗 25.11 万吨标准煤,既为重大项目落户创造条件,也为生态 " 留白 " 留足空间。如今,滨江风光带、靖江马洲岛、泰兴天星洲等 " 一带二岛三节点 " 串珠成链,花海胜景如丝带萦绕江边,泰州市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生产、生活、生态 " 三生 " 共融,改变江城也影响江村。在镇江市的长江村,随着 " 十年禁渔 " 政策落地,村里的 438 名渔民几年前告别了 " 水上漂 " 的生活住进城市社区,曾经的记忆收录进了 " 新金江渔文化馆 ";在张家港的长江村,家门口的花园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 " 绿色银行 ",既收获好风景,也收获好钱景;在江阴的长江村,长江大保护推动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村民们的民生福利 " 大礼包 " 又增添了 " 健康、保障、文化 " 等新内容。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人们不仅共饮一江碧水,也共享一片精神家园。2021 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旨在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一江两岸展 " 绿卷 ",生态图景绘丹青。江苏重塑 " 江 " 与 " 人 " 的关系,加速生态扩容、开放升级、产业提质、文化赋能,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文明新时代篇章。

顶层设计,纲举目张。2022 年 4 月,江苏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2023 年 7 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江苏加快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沿线八市 " 一主八支四片 " 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总体布局呼之欲出。

考古探源,持续推进。兴化蒋庄遗址发现的大规模良渚文化聚落打破了良渚文化 " 不过长江 " 的传统观念;宜兴骆驼墩遗址发掘出序列完整的平底釜让人们重新审视距今 7000 年到 6000 年的长江下游新石器史;2022 年 7 月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该省考古调查新发现史前、商周时期遗址及盐业遗址 100 多处 …… 水脉背后的文明密码不断厘清。

文化谱系,家底更明。历时两年开展长江江苏段文旅资源普查和文物资源调查,建立长江专项资源数据库,登记收录文旅资源单体 102.4 万个;实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44 个县(市、区)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1 个;遴选 " 长江百景 " 和 20 条 " 水韵江苏 " 精品文旅线路,文旅部推出的 10 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有 8 条涉及江苏。



△ 市民在南京滨江风光带鼓楼区段休闲(11 月 12 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

江城相依、江河相汇、江湖相伴、江海相融,是长江赋予江苏的鲜明特征。" 我们将利用山水资源和工业遗存,建好长江文化精品项目,借助数字化手段,整合全流域资源,全面阐释长江文化、生动讲好长江故事,向海内外充分展示长江的生态文明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时代精神之美。"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说。

古今一脉,新潮奔涌

长江一路浩荡万里,奔流入海前在江苏张家港拐了最后一道弯。

" 沙洲 " ——这是张家港建县前的名称。从常熟江阴各划一块拼成的张家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苦于 " 历史短 "" 没文化 ",直到将目光投向了血脉相依的文化母体——长江。

2004 年首届长江文化节起步,被坊间誉为 " 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 "。20 年来,累计有沿江 13 个省区市的地方剧团、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群艺馆)等 200 多个单位汇聚港城,线上线下共吸引观众超 5 亿人次。如今,寂寥沙洲变身文明城市,江水之滨成为县域百强,"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 的 " 张家港精神 " 享誉全国。

江滩浩渺,天地沙鸥。6000 多公里的长江头尾,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纵横,在一座小城奏响共鸣。

翻开江苏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省级重点项目名单,籍籍无名的小镇 " 十二圩 " 位列其中。鲜为人知的是,1924 年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世界地图上," 十二圩 " 鲜明标注于上海与南京两座大都市之间,足见盛极一时。

随着仪征市南门大码头片区和十二圩盐文化片区保护利用工作的推进,仅仅三四年光景,十二圩结合长江、运河文化,将盐运文化的外延扩展,拉长盐运文化链条,逐步形成了国内独有的盐运文化 " 微博物馆群 "。不久前,江苏算力数据有限公司在仪征揭牌,大数据产业链条规模初显,百年前的 " 盐与水 " 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之中幻化成了新时代的 " 光与电 "。

" 人们透过长江文化这扇窗口,重新‘发现’了十二圩,也再次‘点亮’了仪征。" 仪征市委书记孙建年表示。

从江尾海头的张家港,到江河交汇的十二圩。与江共生带来城市的文化觉醒,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 尽管江苏江河湖海齐全,文化元素众多,但长江却堪称江苏文化的重要母题与主轴,是江苏最深沉、最亮丽、最可持续、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底色。" 江南大学教授王建华认为,2013 年江苏省公布的 20 个 " 江苏符号 ",有 19 个位于长江流域。而以 " 扬子江 " 为习称的长江中下游,不仅是传统江南文化的现实空间场域,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先行区。

打好新时代的 " 长江牌 "、发好 " 长江力 "、唱好 " 长江歌 ",江苏深挖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时代精神激活历史文脉。

京口瓜洲一水间,镇江、扬州共同打造的京口瓜洲千年古渡保护展示工程,展示江河交汇处的诗意书写;苍松翠柏之间,古朴雅致的东林书院,游客、学生前来探寻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南通打造的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工程,记录长江近代工业文化进程;苏州平江路,一幅幅精美娟秀的苏绣制品从这里出发,流布全国、惊艳世界;夜幕下的中山码头霓虹闪烁,观众们登上一艘满载城市记忆和家国情怀的长江游轮 ……

——数字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1500 多年前,中国第一座文学馆诞生于南京鸡笼山下。作为中国唯一 " 世界文学之都 ",南京多维度打造 " 长江文都 " 的城市 IP。线下,全市近 900 家阅读组织每年举办阅读活动 1.5 万余场,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 " 鸡笼山下文学课 " 已开讲约百期。线上,文都元宇宙 App 打造 3D 城市级元宇宙场景,用户可以在 1800 层的文学塔体验千年文都变迁、在报恩寺的元宇宙博物馆漫游圣境、在古色古香的秦淮画舫船头穿越 " 六朝烟月金粉之地 "。

如今,在 " 数字长江 " 元宇宙博物馆里戴上 VR 眼镜 " 飞越长江 ",进入 " 一苇渡 " 石窟光影艺术馆沉浸式体验传说故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江苏段)南京示范平台即将完成,长江文化等在游戏、电影制作、设计、旅游、教育和广告等产业的创新应用加速涌现。" 江苏在讲好未来长江故事上有良好的文化支撑、科技支撑与产业支撑。"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说。

——文艺精品点亮美好生活。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精品。步入江苏省美术馆,一幅长 125 米、高 1.2 米的《长江春色图》引人驻足,这是江苏省国画院组建青海、云川、渝鄂湘、赣皖、苏沪五个创作小组深入长江沿线实地写生,历时一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画卷。一墙之隔就是 " 大美长江——孙晓云长江主题书法手稿特展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居易《忆江南》、范仲淹《岳阳楼记》,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精选 89 首古代吟咏长江的诗词歌赋,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挥毫三万多字,人文鼎盛与江天胜景相辉映。

" 让长江精神形成了可见、可亲、可感的文化记忆,是每一位书法家应有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孙晓云说。

以时间为经,寻古探今,赓续长江文明;以空间为纬,塑形铸魂,浸润时代人心。行走在江苏,古今辉映之风扑面而来。从遍布长江两岸的古镇名村,到城区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从历史街区升腾的当代烟火,到全年不断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 ……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实践,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场景,唱响了婉转悠长的新时代长江之歌。



△ 市民在位于南京鼓楼的江豚观测点—— " 长江微笑驿站 " 内学习江豚知识(11 月 12 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

长江文化的核心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说," 江苏将着力挖掘长江文化中最能引人共鸣的、永不过时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转化为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

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走进刚落成的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 镇馆之宝 " 陶鬲与鸭形壶吸引着参观者们驻足。前者多见于黄河流域,后者来自长江流域。2002 年,同样形制的陶鬲在陕西岐山大量出土。河南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则藏有类似的鸭形壶。三千年前," 泰伯奔吴 " 开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流与流动的传说,在相隔千里、不同博物馆间完成了互证。

塔吊林立,舟船穿梭。2022 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800 万标箱,连续 13 年领跑长江。早在元代,太仓刘家港就有 " 六国码头 " 之称,如今国内沿海全覆盖、长江全通达、内河全联通、公铁水联运体系日臻完善,江南与内陆的沟通更加畅通。

由北而南、由河而江、由陆而海。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北纬 30 度的大河之畔,而中国的大河文明尤为独特。

" 黄河、长江形成文化流动的对角线,牵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线。"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不论是在古代承受北方游牧民族冲击时,还是在近代承受西方文明的冲击时,这条文明对角线所支撑的巨大的回旋余地确保了华夏文明从未中断。

" 水脉、文脉、国脉是大一统的。"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说,正是江河交汇孕育的自然禀赋、文化遗产、伟大发明向世界表明,中华文明不是 " 舶来品 ",而是自成一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都能在长江文化的核心基因中找到答案。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人类逐水而居。今年 9 月 24 日(世界河流日),一项 " 保护母亲河——全球声音漂流计划 " 由南京向全球发出,迄今已收到百余条文学与自然之声。莱茵河、多瑙河、恒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长江、黄河 …… 全球 30 多个知名城市因水结缘、踏浪而来。

文明缘水而生。11 月 24 日,数百名海内外嘉宾将齐聚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人们在共赏长江文化的生态文明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时代精神之美之余,将共商河流文化、生态、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求解大河可持续发展之道。

长江正辉耀于东方。作家刘醒龙在一场溯源长江的行走后感慨地说:" 长江万里,最伟大的业绩是将万水千山化为共同能量。" 如今,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从长江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依靠长江聚合高质量发展力量、以长江文化涵养中华文明,正向世界展现出新时代大河文明的东方传奇。

——在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中丰富天人合一的共生之道。

从最早驯化水稻、种植水稻的鱼米之乡,到依水建城、伴江而兴的繁荣兴盛,长江自古浩荡东流,润泽万物,孕育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共生理念。如今,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 " 半壁江山 " 的长江经济带仍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沿江城市坚持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以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中国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持续丰富共生之道的时代内涵。

——在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中传承兼收并蓄的包容基因。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以水为纽带,贯通南北,勾连东西,孕育了巴蜀、荆楚、吴越等多种文化类型,陶冶历代精英,涌现风流人物。如今,长江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再到长三角一体化,全国共设立 21 个自贸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已布局 9 个。面向未来,江苏将继续推动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不断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文明互鉴的包容基因与价值观念增加新的时代注脚。

——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中弘扬厚文精工的人文气质。

古往今来,既厚文崇教,又精工重商,巧夺天工、极尽精微的 " 苏工苏作 " 将厚文之 " 道 " 与精工之 " 技 " 融为一体,与今天 " 苏大强 " 实体经济强、专精特新特色突出一脉相承。与此同时,从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实业救国的路径选择,到真理标准大讨论、实体经济看家本领,江苏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踏上新时代新征程,这一人文优势与经济优势紧密相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现代理念,仍将历久弥新。

——在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彰显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创新活力的保持,源自于内生的进取精神。无论是古时巴蜀北抗陇秦、荆楚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抑或近代以来江南的洋务探索、武昌的辛亥首义、沪浙的建党伟业,长江文化始终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潮头浪尖。从屈原的爱国忧国情怀,到范仲淹的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再到大批仁人志士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彰显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如今,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长江经济带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一带一路交汇地到生态文明先行区,始终走在前列的长江流域最有条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先区,谱写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弦歌浩荡。长江以万里绵延和千年奔腾演绎了中华文明之道,生生不息传承演绎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文化,在这里日积月累、推陈出新,文明在这里迭代递嬗、蔚为大观。

江苏是大运河沟通九州的原点、长江联通世界的起点,文脉厚重、熠熠生辉。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江苏将牢牢把握 " 第二个结合 " 精髓要义,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长江文化,把 "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 的理念运用到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上,防止过度开发和建设性破坏,注重挖掘阐释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