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科技自立自强 勇当开路先锋⑥|科技成果转化当先锋——向“光”而行,双碳路上“排头兵”


科研人员在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进行技术攻关。

科研人员在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进行技术攻关。

河西走廊,甘肃省临泽县的茫茫沙漠里,一排排“江苏造”光伏电池板吸收着太阳辐射能量,将之转化成电能输送给千家万户。这片200MW“光伏海”预计年发电量约3.8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万吨。

这股“借光而生”的科技力量,来自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我们要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变为绿色能源,勇当‘双碳’道路上成果转化的‘急先锋’。”天合光能副总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志强说。

创造、刷新世界纪录25次

“业内第一次实现大面积产业化N型单晶硅i-TOPCon组件窗口效率超过24%,我们做到了!”今年8月,天合光能宣布了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截至目前,天合光能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方面已经创造和刷新25次世界纪录。

近日,在天合光能展厅里,记者看到了打破世界纪录的大尺寸i-TOPCon太阳电池。“这是整个创新攻坚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实验室研究人员精细分析硅片、电池的表征,研发、制造人员反复研究改善方案,使得电池效率稳步提升。”冯志强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是光伏发电能力的核心指标,每提高0.01个百分点,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技术突破。

电池效率的爬坡进度是团队重点攻关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对科技研发的热情和信心,又要有执着的专注和临阵不乱的心境。”天合光能助理副总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产品研发负责人陈奕峰博士说,“大家经常半夜还在商量工作问题,连夜安排方案验证,一路相互鼓劲,谁也不愿耽误进程。”

3月,N型单晶硅i-TOPCon电池最高效率提升至25.5%;7月,210量产PERC电池效率达到24.5%;8月,N型单晶硅i-TOPCon组件窗口效率达到24.24%……仅今年,天合光能就3次突破世界纪录,其持续迸发的创新动力从何而来?

“我们始终聚焦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践行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使命,用‘双向合力’构建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冯志强所说的“双向合力”,一方面是攻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推进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技术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另一方面是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着力开展光伏前沿技术研究。为此,天合光能近年来引进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高层次管理和研发人才,并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院校和研究机构长期合作,共同致力于前沿性太阳电池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

“我们将时刻牢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创新引领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和核心驱动力量,搭建全面领先的科创体系,不断保持技术领先。”冯志强说。

近年来,聚焦产业链重大需求,江苏光伏技术不断交出亮眼“成绩单”:突破了金刚线线体材料制造、低温银浆用银粉制备等关键技术,不断升级PERC+电池技术,推进N型TOPCon、HJT等电池技术攻关。江苏大学与天合光能、苏州迈为、常州捷佳创开展联合攻关,在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获得中国光伏技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光伏+”应用场景日益多样

“2004—2021年,全省光伏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及内生增长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我省光伏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光伏产业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形成了高纯多晶硅料、晶体硅片、电池、组件、光伏发电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1年,我省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1916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累计装机逾941万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累计装机逾974万千瓦。

作为国内最早的光伏组件企业之一,成立于1997年的天合光能,经历了江苏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全过程。冯志强说,创新攻坚团队一次次突破行业高效技术产业化困难的瓶颈,在标杆产线上创造可量产技术成果,“而在产业化的进程中,聚焦国家‘双碳’战略,我们不断拓展光伏电池的应用场景,‘光伏+’发展形式越来越多样。”

深秋时节,山东淄博油马村一排排光伏组件成了村民的“阳光银行”,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采用了天合光能超高功率至尊组件,所发电量经10KV升压后送入国家电网。经测算,该项目年发电量约280万度,每年可实现村集体收入约10万元,贷款结清后每年纯收入约100万元,村民们晒着太阳就能鼓起钱袋子。

面对愈发严格的国际低碳准入标准,迪卡侬供应商之一、位于广东中山的国泰染整有限公司一直在追求绿色升级转型。今年7月,天合光能将自主研发的至尊600W+组件用于该企业一期3.1MW光伏屋顶发电项目,预计年发绿电350万度。

如今,天合光能将光伏地面电站、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应用场景不断向沙漠、戈壁、海洋等地区倾斜,在西部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低碳产业园”,加快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落地,构建东西部省份光伏产业与零碳新能源系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创建美好零碳新世界是我们的使命和追求,我们的业务已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变革。”冯志强介绍,截至目前,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100GW,生产清洁能源电力超1350亿度,相当于4.4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约等于在全球种了74亿棵树。

11月,在2022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上,天合光能凭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创新实力获得峰会气候创行者奖,成为本年度唯一一家获得该奖项的光伏企业。

以先锋力量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光伏正逐渐成为能源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国际光伏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如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我们一直在思考。”冯志强说,为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创新,天合光能正积极牵头组建“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成员企业覆盖光伏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涉及硅片、电池、系统集成相关环节、认证机构等,目前已有99家企业加入。

“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对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盟可以发挥各企业所在产业段优势,统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协同创新;可以通过建设统一标准,有效消除封闭创新带来的不一致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避免同类技术的过度重复投资,减少产业升级时可能产生的风险。

以先锋力量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天合光能马力全开:今年3月,与上海市闵行区、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启动建设“天合光能—数字能源研究院”;8月,携手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宁德时代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

“我们将继续建平台、保投入、引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面对未来,冯志强踌躇满志,天合光能将全面推进光伏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继续推进国家级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引领我国能源技术占领全球技术高地;不断探索企业实验室成果快速转移的创新机制与模式,产生一批高价值专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成果转化,将着眼解决产业链重大瓶颈问题,进一步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重大战略产品突破带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张宣 程晓琳 张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