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新月 文/摄)15个笔记本整齐排列,笔记内容是刘长龙54年来记录的每日天气。南京83岁老人刘长龙从1969年开始,每日记录天气情况。
“可能还是40℃。”8月15日,刘长龙站家中的阳台上,望着窗外的烈日,“我记录这么多年,今年夏天气温特别高,持续时间还特别长……”他头发花白,但身体硬朗,提及记录天气的习惯,思路很清晰。这是他青年时就感兴趣的事。小本子里不仅记录了天气,也记录了他的人生点滴。
△刘长龙和他的15本记录册
种菜种出记录天气的想法
刘长龙年轻时对气象感兴趣,高中就想考气象系,但最终没有被录取。1961年,他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因为没有什么经验,用了三年时间才基本掌握作物的生长规律。“蔬菜生长对气温要求比较高,我就产生了记录每日天气,以更好了解作物生长的想法。”
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刘长龙凭着一个温度计记录气温。头天晚上,他把温度计挂在长1.5米左右的竹竿上,插在家门口的田地里。早上5点,也是出门劳作的时间,他记下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算作早上的气温。然后再把温度计收回来,挂在家后门口的通风处,下午2点再看看温度,算作中午的气温。
“温度计要是一直挂在外面,中午太阳暴晒,那个记录不准。一般来说,一天之中最热是在下午2点左右,我以这个时间的温度算作中午的气温。晚上的话,就是估计个大概。”刘长龙在记录天气时,还会记录菜苗的长势,以此尝试总结作物生长规律。
△刘长龙总结作物生长规律
现代快报记者在笔记本上看到,“(1974年)今年的春菜秧是2月14日种,2月28日出苗,春茼蒿是2月15日种,3月3日出苗。今年在播种、覆土等方面都比去年有所改进……”“(1974年3月11日)根据我个人观察和实践,春菜秧、春杨花萝卜在最低温度零下4-5℃时,一两天之内,秧苗不会死去。”“(1975年3月1日)明年应该提前至1月下旬就下苗,或在2月上旬。下苗前,应该把种子泡一下,最好温度在20℃左右……”
正因为如此,刘长龙种的菜比别人的要好一些。
54年、15个笔记本记录“每日天气”
当了18年的农民后,1979年,刘长龙进入校办工厂。尽管身份转变了,但是他坚持记录天气的习惯没有改变,不过后来条件好了,他还会参考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2008年,刘长龙和家人搬进迈皋桥附近的小高层。“在高楼大厦里还用温度计测就不太准确了,只好按照气象台的播报和多年来的经验感受记录气温。”至今,刘长龙已坚持记录每日天气54年,用了15个笔记本。
△1971年7月23日刘长龙记录看到双彩虹
他按照日期、天气、云量、风向、温度(早、中、晚)等要素一行行记录。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在他的记录中,今年8月11日至8月15日,中午的温度都维持在39~40℃。
“我每天都会出去转一圈,要是中午出去的话,都感觉头沉沉的,胸闷闷的。我最近很关注气象台的播报,想知道为什么热。”刘长龙回忆说,印象中夏天好像比以前热多了,不过冬天却没有以前冷了。“小时候家里平房冬天结冰锥,能一直拖到地上,现在早就看不到了。”
△2013年8月和2022年8月的天气
除了今年夏天8月酷热难耐,在刘长龙的印象中,2003年和2013年的8月,气温也比较高。比如2003年8月2日,“天气晴,少云,下午3时起,乌云密布,但暴雨未下,闷热难当,西南风3-4级,早上30℃,中午40℃,晚上35℃。”2013年8月7日,“天气晴,少云,絮状云,西南风3-4级,早上28℃,中午39℃,晚上32℃。”
现代快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刘长龙的记录与气象台历史数据基本相符。据悉,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在2003年、2013年和2017年时最高气温超过40℃,且均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双彩虹奇观、3月中旬下鹅毛大雪、有轻微晃感的地震……除了每日天气,刘长龙还记录下自己遇到过的一些现象。“(1976年3月18日)今下午下了一场鹅毛大雪,是罕见的一场春雪……”“(1979年7月9日)我生平第一次发现了地动,同时房子也像火车一样,轻微地颠晃起来……”
△1976年3月18日刘长龙记录罕见春雪
记录每日天气,也记录人生冷暖
刘长龙曾自学过一些气象知识。“我看过几本相关的书,比如有本《看云识天气》的小册子,就经常拿出来翻翻看。”由此,他记录的云量、风力等级和风向一般是根据自身经验和掌握的气象知识综合判断的。“风力等级一般按照这个标准判断,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还有一些谚语,比如‘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云往东,一场风;云往南,水成潭;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北,晒干麦。’等等。”
气象知识逐渐丰富,人生阅历也不断增长。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刘长龙类似“日记”方式的天气记录中,也夹杂着属于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变化的记录。比如,1979年3月,他从一个农民转成工人。他写“这是我家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个人的重要转折点……我决心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学习,钻研技术。”还有他个人的游记、孩子的成长变化、家里亲人的离世、孙子的诞生、国家重大会议的召开等。
刘长龙说:“我对气象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坚持记录,也会一直记录下去。”
(编辑 周冬梅)
- 南京
- 2022-08-17 19:39:32
- 南京
- 2022-08-17 19:36:51
- 南京
- 2022-08-17 19:35:18
- 南京
- 2022-08-17 19: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