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战疫手记丨14人医疗组的21天

现代快报讯(记者 江楠 文/摄)4月6日,随着多个中风险地区“被降级”,南京市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当天中午,驻扎在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的医疗救治组(下称“医疗组”)难得聚齐一堂,这是他们21天来,第一次放下手机、放下悬着的心,围在一起,吃上一顿热乎的午饭。

△医疗组全体成员

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串故事

3月16日,秦淮区评事街一小区内,发现了一例在核酸检测中乘阳性的病人,近万人的居民生活突然按下暂停键。为了解决封控区居家隔离人员的就医需要,秦淮区卫健委成立了医疗救治组,驻扎在封控小区内。在社区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医疗组根据社区反映的居民医疗诉求,通过电话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问诊,给予医嘱和指导。此外,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病人,医疗组还会安排专人将其转运去附近的医院就诊。

△陆海涛和搭档搬运去做透析的病人

“这是我们这个片区需要做透析的病人的名单,一共13个,我们几乎天天跟他们打交道。”4月6日,来自石门坎社区卫生中心的陆海涛拿出一张皱巴巴的A4纸,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标记。每划过一个名字,陆海涛都能回忆起许多细节。“这位病人患有偏瘫,体重大约160斤。每次转运他,我们几位男同志都要费一番大功夫。”从床上搬到轮椅上,再从轮椅搬到转运车上,再从转运车搬到医院,等透析完了,再把搬运流程倒过来,送他回家。整个过程从凌晨5点开始,到下午2点左右才能结束。“我们陆主任其实患有脊柱炎,每次都是忍着疼痛地和大家一起转运这位病人,特别不容易。”他的搭档,来自南京市中医院的崔阳阳在一旁补充道。

实际上,除了转运病人,医疗组的日常工作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3月21日,一位居民在家用电钻,不小心把一根手指切断了。来自南京红十字医院的护士王阿莉了解情况后,一边冒着大雨狂奔超市,给居民买冰镇的矿泉用水来装断指,一边还要联系转运车辆和附近的医院。最后,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把居民送到医院进行手术。

“我们最怕的其实是半夜的电话,每次夜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我的心脏就好像漏了一拍。”王阿莉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个老奶奶夜里打电话来说自己呼吸急促、冒冷汗,浑身不舒服。医生怀疑有低血糖的症状,就让家属喂了一颗巧克力,同时联系转运车,准备送往医院。但15分钟后,家属表示症状有所缓解,不用去医院了。但就医疗组的经验来看,居民最好去医院。在反复劝说下,老奶奶被送往了医院,结果全身检查做完后,发现这名病人是心肌梗死,立即需要手术。

△王阿莉给大家准备玩偶,丁杰给大家准备花束

秦淮区卫健委二级调研员、医疗组组长丁杰说,给居民送菜的志愿者如果少接个电话,最多可能是被居民唠叨两句。但如果医疗组少接一个电话,可能就是性命攸关的事情。所以,这21天来,整个医疗组的成员都没睡过一个整觉。

医人者,更要医心

丁杰告诉记者,医疗组每天除了要给身体不舒服的居民电话问诊,还会有不少“想找人说说话”的居民给他们打电话。有些人会问“什么时候能放我出去”,有的人会说“再不出去我就要不行了”,还有的人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医护人员打电话聊天,一打就是小半个钟头。“半夜接到这种‘谈心式’的电话,我会先从床上坐起来,然后再说话。因为我怕自己会说着说着就睡着了。”王阿莉笑着说。

实际上,不仅人会抑郁,家里的宠物也会“抓狂”。丁杰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出现了不少宠物猫狗伤人事件。为此,他还要调配资源,给被抓伤咬伤的居民们打狂犬疫苗。“这是和去年不一样的情况。”丁杰说,2021年7月,他也曾作为医疗组驻扎在秦淮区标营4号封控区。当时也有不少居民因为闷在家里,产生烦躁的情绪。然而,此次的驻点内共有一万多个居民,医疗组负责的居民人数相较于上次翻了10倍不止。不仅如此,这次管控的范围更广,情况更复杂,时间也更长。因此,在刚开始培训时,丁杰就叮嘱医疗组,在医治居民身体的同时,一定要安抚他们的情绪。

来自红花社区卫生中心的吴叶凤告诉记者,因为无法面诊,她只能根据居民的描述判断情况。但因为突发病情产生的焦虑,一些居民无法准确的表述病情,甚至会“夸大”自己的问题。吴叶凤也遇到过几个说话不客气的居民,她只能先稳住居民的情绪,然后通过提问,一步步地引导他们描述病情,帮助自己做出尽量准确的诊断。“我能理解他们,在封控期间生病是件很烦的事。他们需要的其实是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吴叶凤补充道,事后,很多居民会特意打电话来道歉,感谢医疗组的耐心和用心,“那个时候还挺感动的。”

这场21天的硬仗,让他们从陌生人变成战友

“3月16日刚进驻秦淮区的时候,医疗组只有3个人。”丁杰说,刚开始那几天,情况复杂,事情繁多,人手不够,天气还不给力,愁得他把戒了许久的烟又抽了起来。

为了满足一万多居民的医疗保障,丁杰赶紧和区级领导汇报,从秦淮区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疗条口调集人马。主任医师、门诊部主任、儿保科医生、护士、后勤财务……直到21号,如今的14人的队伍才算集结完毕。

△医疗组半夜转运病人

3月17日,吴叶凤来医疗组报到时,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所有人都在接电话。一个电话刚放下,另一个电话就来了,手机像是要长在耳朵上一样。”当时,第一次参加驻扎医疗组工作的她只想赶紧把工作熟悉起来,给大家减轻些工作上的负担。但由于事情太多太杂,工作交接得并不是太顺利。于是,丁杰采取两两一组的“老带新”方式,让新人快速上手。紧赶慢赶的,丁杰和团队用了3天时间,打通了转运病人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问诊的流程,医疗组才顺畅地运转起来。

王阿莉告诉记者,除了开碰头会,大家其实很少能碰面。她说,前两个星期,医疗组平均每天都要电话问诊将近40个病例,转运十几个病人。最忙的时候,指挥部办公室里就剩下4个人,其余的人都在外面奔波。“有的时候,虽然只有我一个人面对突发情况,但我知道,自己身后还有13个队友,所以我一点也不慌。”

“其实21天前,坐在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彼此都是陌生人。但经过这21天的相互扶持,共同奋斗,大家不仅打赢得了一场‘硬仗’,也把彼此变成了最亲密的战友。”丁杰说,在即将离开的这一天,他给医疗组的所有人员都准备了一束花和一张写着寄语的卡片。他希望用这样温馨的方式,与相处多日的战友告别。丁杰说,“低风险”并不等于无风险。现如今,南京还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防控仍容不得一丝大意。“希望大家都能看见我们的坚守,一起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