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130年前的工尺谱,一件京昆艺术泰斗俞振飞的中山装,一封封昆曲大师沈传芷的信札,一沓昆剧传字辈领军人物周传瑛的手稿……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穿过尘烟、跨越海峡,终于在昆曲的故乡昆山静静安放。
9月9日,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作为2025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一枝独秀两岸同缘——昆曲艺术藏品展”启幕。82岁的著名作家杨守松满头白发、精神矍铄,谈起展厅里首次与两岸观众见面的600件昆曲遗珍总是饱含深情,对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都清晰地镌刻于心。
这位《昆山之路》和《昆曲之路》的作者,从书写经济改革的风起云涌,到守护传统文化的婉转悠长,犹如一位不辞辛劳的“文化摆渡人”,在退休后的近十年间辗转世界各地,将搜集到的3800多件昆曲遗珍带回昆山。其中,47种430册是自清乾隆流传至今的昆剧古籍,近1200件是从台湾回归的珍贵藏品,无声诉说着源远流长而又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
抢救收藏,泛黄手稿诉说“重逢奇迹”
展柜中,在一本已出版的《中国昆剧大辞典》旁,一摞手稿泛着历史的焦黄,旁边一块介绍牌上“镇馆之宝”四个大字异常醒目,无声诉说着一场“重逢奇迹”。
2018年6月,杨守松到南京看昆剧,顺道看望《中国昆剧大辞典》主编、南京大学戏曲老教授吴新雷,提起自己想筹建“昆曲艺术馆”的事,试探性地问:“当年手稿还能找到吗?”老人摇头:“搬了好几次家,应该早没啰。”
杨守松不甘心,临走前再三嘱托:“再找找,说不定在哪个角落呢?”一等就是数月,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吴新雷放在了心上,即使大热天里也“赤膊上阵”,在大汗淋漓中翻箱倒柜。一次,受邀来昆参加活动的吴新雷朝着杨守松迎面走来,像个孩子般高举手臂喊道:“找到了!大有收获!”
478页手稿,分5个章节、320个条目,可谓洋洋大观,中国昆剧史的里程碑文献就此重见天日。感动于杨守松对昆曲事业的执着,吴新雷还随同赠送包括俞振飞在内的9件名人信札。
所有的故事还要从2005年说起。那一年,退休后的杨守松将工作室落在如今的“昆曲小镇”巴城。彼时昆曲虽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遗代表作”,但许多珍贵记忆仍随老艺人老去而消散。杨守松带着录音笔、笔记本,自费奔走全国,甚至远赴海外,采访了数百位昆曲人,其中70岁以上者逾80人。
“时间不等人,有些老人再见不到,故事就永远没了。”高强度工作下,他患上带状疱疹,却忍痛继续采访,最终落下后遗症,神经痛纠缠至今。
前10年,他跋山涉水,记录整理口述史,推出《昆曲之路》《大美昆曲》《昆曲大观》等6部11卷著作,以300万字的体量构建出一部宏大的昆曲文明史;后10年,因身体所限,他转向文献与实物抢救,不吝投入百万元个人积蓄,在海内外征集和收购昆曲藏品。
展品中,同样珍贵的还有晚清昆剧名小生沈寿林之子沈月泉等手抄的一本本工尺谱。“从封面颜色、内页纸张,尤其是规范来看,有的都是百年以上的文物了。”
就在藏品展开展当天,上海昆剧团二班学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志刚又带来了沈月泉另一本手抄工尺谱《狐思》。这本展开来有166公分长,距今已有130年历史的小本子,记载了《西游记》中狐狸精引诱牛魔王的故事,文词典雅却暗藏春意。由于“雅中带欲”,沈月泉坚决不传此戏,并予以封存。
“这体现了前辈对艺术的敬畏。”杨守松说:“一般意义来说,这个戏已经灭绝了。但只要这个本子还在,如果后人研究起来,把戏服一穿,又可以演起来。这也是昆曲藏品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所在。”
两岸同源,一袭中山装牵连两岸情缘
昆曲不仅在戏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体现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情谊。
展厅内,一件俞振飞穿过的中山装格外引人注目。这件服饰连同沈传芷的扇面、均孔笛等众多藏品,共同诉说着一段跨越海峡的文化佳话。
有一段时期,不少大陆昆曲艺术家接受邀请,去台湾教课、演出,上海“昆二班”的周志刚、朱晓瑜夫妇,就是其中代表。
周志刚是俞振飞和沈传芷的嫡传弟子,时人有“俞家唱,沈家做”之说,周志刚、朱晓瑜夫妇与之师徒情深。俞振飞去世后,他的夫人将俞振飞的遗物一一清点,将不少文物当众分给他的弟子,其中周志刚就分得不少。
1994年到2017年的23年中,周志刚、朱晓瑜夫妇先后39次去台湾,或教学讲课,或拍曲排戏。也因此,他们和台湾水磨曲集昆剧团负责人、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助理教授陈彬相识,随着交往的次数越来越多,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也越来越深。
一直以来,陈彬有建一个昆曲博物馆的梦想,对昆曲文物悉心收藏。其间,周志刚夫妇将俞振飞和沈传芷以及相关文物陆续送给了陈彬。“多年来,我把这些文物当作生命一样保护,稍有风吹草动,便心惊肉跳、惊慌失措。”陈彬说,近年来,随着大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感觉自己建馆的理想难以实现,交与他人又完全不放心,思来想去,出于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意识到“这些文物应该回到原生土壤”。
得知陈彬的意向后,和杨守松有着近20年交情的周志刚为这批珍贵的文物找到了新的理想之所。“杨老师对昆曲的热忱付出,让我们业内人都很感动,加上这几年昆山对昆曲事业越发重视,交给他,我放心。”
不久,陈彬将文物清单整理发来,一共打包了7个纸箱。然而,如何保证这些文物的安全送达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大家一番思量后,决定请在昆山的一名台商太太在回台湾过春节时带回。
春节后,所有文物安全带到昆山,光清点登记就用了近3个月。其中文物种类繁多,包括服装、信札、手稿、工尺谱、黑胶唱片等,成为献给昆山的一笔重要财富。
前来观展的台胞陈梦君深有感触。“我在昆山工作10多年,也因此接触并喜欢上了昆曲,没想到这些展品背后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陈梦君说,这次能完整地带回来,系统性地呈现十分不易,也让她看到了两岸同胞保护昆曲、弘扬昆曲的决心和意志。
文明见证,数千珍品架起历史与未来之桥
昆山是昆曲的故乡。一直以来,昆山大力传承弘扬昆曲文化,建立全国第八个专业昆剧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设立江苏首个县级戏曲类基金会“昆山昆曲发展基金会”,承办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重大活动,多领域参与到戏曲文化的创新性传播,营造“转角都是戏”的美好氛围。
杨守松的收藏不仅是个人的痴迷,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自觉。“70岁以上的昆曲人,现在已经走掉将近30个了。他们走了,子女看不太懂,很多东西得不到妥善保管,自然就没了。”
他的抢救性收藏让昆曲有了“物证”,让后人知道“昆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让昆山这座城市找回文化的根脉。
“昆山之路和昆曲之路,都不是我个人的,它属于中国梦、属于昆山、属于昆曲。所以,所有藏品,属于昆曲、属于昆山。”杨守松说。
在杨守松看来,从《昆山之路》到《昆曲之路》,既一脉相承,又水到渠成。“昆山不仅经济领先,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有责任、有担当。所以昆山能够成功举办百戏节,也因此昆山不仅成立了昆剧院,昆山人还收藏了数千件昆曲艺术品,这些都是昆山未来引领戏曲事业繁荣发展的底气。”
这些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物件,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接历史、启示当下、观照未来、绵延不绝的文明见证。昆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沈一平说,昆山将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开放之姿促进文化交流,以创新之力推动活态传承,让每一件藏品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让“百戏之祖”的清音跨越地域、连接心灵,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绚丽光彩。
(苏报记者 占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