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记者在田间采访中发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装备辅助下,农户开展田间管理更加科学及时,更加从容省心。
江苏台记者郝朦说:“在宿迁泗洪的石集乡,这两天这里的4万多亩小麦正在进行春灌作业,缓解旱情。今年小麦生产季,首次投用了智能监测站点,它可以对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水分、气象等数据实时监测,科学指导农户因田因苗施策。”
气温变化走势如何,田间苗情是壮是弱,土壤水分含量是否亏缺……眼前的农情智能化监测站能对周边农作物生长所处环境的温度、水分、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结合周边乡镇的15个监测站点汇总的实时数据,农技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辨别各地小麦生长所面临的轻重缓急情况,进而分类指导,及时施行田管举措。
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种植大户石闯说:“我们以前种地是靠经验来判断,时间有点把握不住;现在有监测站,对我们帮助特别大,农技人员来给我们指导,很踏实、很放心。”
宿迁市泗洪县作栽站站长周苗苗说:“15个站点位于不同的乡镇,对于不同田块、不同土壤类型,可以一次性迅速地掌握不同乡镇的实际生产情况,农户应对措施及时性会更高,产量会有所上升,全年收益统计至少有100元每亩的提升。”
在智能物联技术应用下,设施大棚生产也更加精准细致。在盐城阜宁、泰州海陵等地,通过布设在大棚里的传感器,管理人员精准调控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光照、水分、肥料,营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泰州市苏中园艺有限公司质量安全项目运营部负责人阮剑平说:“在这套‘花卉数据一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集群的完整治理流程,八大应用覆盖能源、环境、育苗、种植、营销、专家支持及园区管理。通过这套系统,预计全年增收节支1000万元左右。”
盐城阜宁种子种苗产业园育苗中心负责人姜官俊说:“相较于传统育苗,出芽时间能缩短30%,育苗量能提升20%。现在每天能培育60万株西瓜苗,整个冬春育苗季,能培育3000多万株,可以满足周边5万亩春耕春播种植需求。”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气象部门预计,2月中旬长江以北地区降水仍将偏少,淮北北部和江淮之间部分地区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提醒相关区域要做好引水灌溉;此外建议各地继续加强防冻保苗工作,防止冷空气到来叠加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