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我们是‘散兵游勇’,现在有了‘娘家’,孩子经心理专家疏导后,学习也变得积极了。”网约车司机赵师傅说的“娘家”,就是盐城市响水县总工会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的爱心服务站。
炎炎夏日,热浪袭人。响水县总工会以党建为引领,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工会职能深度融合,通过“爱心冰箱”送清凉、关爱新就业群体、帮扶失业女职工等系列举措,用实干与温情为劳动者撑起一片“凉爽晴空”。
目前,响水已建成爱心驿站26个,其中黄河路驿站、户外劳动者服务中心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最美驿站”,陈家港镇户外劳动者服务中心被江苏省总工会命名为“最美站点”,军民路驿站被江苏省总工会、省供电公司命名为光明使者爱心驿站,正致力打造全国最美服务站点。
“爱心冰箱”点亮清凉坐标
“这冰箱里的冰镇矿泉水既凉爽又解渴,工会真正把我们的需求放在了心上!”8月6日中午,快递员陈师傅顶着36℃的高温送完货物,来到黄海路爱心驿站的“爱心冰箱”前,取了一瓶免费矿泉水,一饮而尽后露出满足的笑容。
作为“爱心冰箱清凉一夏”活动的核心载体,响水县总工会联合县慈善总会、县移动公司等多家单位党组织,在县城人流密集的路段和户外劳动者集中区域设立“爱心冰箱”,由党员志愿者轮班值守,每日补充矿泉水、绿豆汤、冰镇西瓜等解暑物资。为了让“爱心冰箱”持续运转,县总工会还发起“爱心接力”倡议,号召党员干部、劳模先进带头捐赠物资,不少商户和市民也主动加入,形成了“党建引领、工会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
市劳模刘芹捐赠480瓶矿泉水,市劳模魏栋梁捐赠192瓶矿泉水、8盒藿香正气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季阳阳捐赠432瓶矿泉水……在爱心涌动下组建的“劳模送清凉小队”,不仅每周到驿站帮忙整理物资,还为偏远路段的环卫工人送去免费解暑品,年受益1.65万人次左右。
多维服务筑牢“暖心港湾”
“不仅能喝到免费冷饮,还能免费体检,工会把我们当家人!”外卖骑手小王在响水县城军民路驿站量完血压后,又报名参加周末的交通安全培训。
针对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工作强度大、权益保障难”的特点,响水县总工会以党建为纽带,联合交通、卫健、法援中心等部门党组织创造性开展送温暖、送清凉、送文化、送政策、送健康、送安全、送普惠进驿站等“7+N”关爱服务活动:每月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宣教、“悦读会”等活动;开设“法律微课堂”,由党员律师每周线上讲解劳动权益知识,解决法律纠纷问题;组织卫健人员开展义诊、“两癌”筛查等,已累计为新就业群体义诊400多人次,为环卫女职工提供免费“两癌”筛查200多人次。
升级后的智能化爱心驿站,更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贴心的服务。“这么晚还能吃上热乎乎的泡面,真的太暖心了!”8月12日,在县城黄河路爱心驿站,刚结束夜间清扫工作的环卫工人李大爷感慨地说。
响水县总工会对县城3个自建站点和2个镇区服务中心配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是全市首家运行智能化系统的爱心驿站,实施全天候开放,最大限度满足户外劳动者对驿站的使用需求。
精准施策织密“指尖经济”
“靠着这门手艺,我现在每月额外增加收入2000多元。”在响水县城黄河路驿站举办的手工编织培训班上,“伴学妈妈”季爱萍正麻利地编织玩偶,手中的毛线在指尖翻飞,编出的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生活的新希望。
为帮助在县城中小学周边“陪读妈妈”“失业女工”等特殊女性群体灵活就业,响水县总工会联合县创益手工艺术协会实施“巧手兴业计划”,开设免费技能培训,并建立销售渠道,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截至目前,已有近千名失业女职工通过编织、家政等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增收。
刚与家政公司签约的周女士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失业多年的女职工,我曾因缺乏技能而屡屡碰壁,总工会了解情况后,为我量身定制了‘培训+就业’帮扶方案,不仅免费提供家政技能培训,还对接企业推荐岗位。”
从街头的“爱心冰箱”到指尖的“灵活就业路”,从对新就业群体的全周期关爱到劳模先锋的带头示范,响水县总工会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清凉”与“温暖”送到劳动者心坎上。“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与工会工作融合,不断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用更细致的关怀、更精准的举措,将驿站打造成集休息、补给、关爱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这座城市感受到温暖与力量,让‘工会温度’成为响水最动人的底色。”响水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振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