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文化中国行|在江苏,“家国一体”是祖训也是情怀

江苏,长江与运河交织的沃土,千年文脉在此生根。从汉画像石上的孝道图,到明清园林中的治家楹联;从颜之推“修身齐家”的箴言,到周恩来“十条家规”的垂范,江苏大地上的治家文化始终与国运紧密相连,从古籍、古迹到名人故居、家风传承中,“家国一体”的文化基因绵延至今。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战乱中写下《颜氏家训》,将“勤俭修身”与“家业兴衰”相系,奠定了其“中国家训之祖”的地位,其提倡勤俭、重教、修身的家训理念,对江南士族家风影响深远。

在昆山,髫龄孩童皆知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朴素道理,让500余字的文本成为民间治家圭臬。而南通博物苑珍藏的《张謇家书》,则书写着近代实业家的家国抱负。“实业救国”四字力透纸背,他为了培养儿子张孝若,提出“不可骛无实之名,不可不求可立名之学”的求学之道,进一步提出“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的目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振兴深度绑定。

南通博物苑 吕元/摄

无锡钱氏家族的《钱氏家训》是“家国同构”的文本样本。“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伟长、钱钟书等后人以科学报国、以文学载道,印证了家训中“国家篇”的前瞻性。这些古籍不仅是家族的精神坐标,更在历史长河中汇聚成江苏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文化自觉。

遍地古迹的江苏,治家格言随处可见。走进南京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厅堂悬挂的“友恭”二字,道出甘氏家族“兄友弟恭”的数百年坚守。这座江南最大的清代民宅内,常设展之一“金陵名宅 书礼传家——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用婚书、课卷、族谱,还原了南京世家“重教守礼”的生活图景。而苏州沧浪亭的碑刻上,北宋苏舜钦“清廉守正”的家风,与园林的曲水回廊一同流淌至今。

甘熙故居 陈虹兵/摄

在无锡惠山古镇,百余座祠堂构成了独特的家风博物馆。陆宣公祠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与杨藕芳祠“实业兴邦”的训示交相辉映,诉说着士族与商贾不同的治家逻辑。泰州安定书院遗址中,北宋胡瑗“明体达用”的教法碑记,则将“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镌刻进青石。

文物亦在无声言说“家国从来一体”的情怀。镇江焦山碑林的《澄鉴堂石刻》,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历代手稿……这些文物将抽象的家风化为具象的图景。尤其南通范氏家规“诗书继世,淡泊守志”,让一个家族跨越明清两代,走出范当世、范曾等文人,印证了“文化传家”的永恒力量。

在淮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家风图片展”是故居的基本陈列,“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等“十条家规”已成为红色家风家训的鲜活注脚。

周恩来故居 陈思桐/摄

治家文化在江苏的商界同样备受关注。扬州个园黄至筠以“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楹联,道出盐商家族“商儒并重”的智慧;苏州洞庭商帮《氏宗谱》中“诚信为本,贾而好儒”的祖训,至今影响着长三角地区。

从颜之推到周恩来,从悬于家庙的祖训到大数据时代的家风课堂,江苏治家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以家为基,以国为脉。传统文化的浸润、地域家族的特色、古今精神的贯通,让“家国一体”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刻在园林楹联上的箴言、藏在古籍字句中的期许与活在寻常百姓家的日常。当新时代的江苏人继续书写家风故事时,他们传承的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