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创新药收入占比从32.9%提升至72%,累计研发投入72亿元;研发团队从200人扩大至1000人,硕博占比70%……6月3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谷,走进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简称“先声药业”)。在智能化升级赋能下,小容量注射剂车间的先必新产线年产量约1亿支,能满足119万卒中患者临床用药。
全自动生产工序,满满的“黑科技”
作为南京重点打造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南京生物医药企业如何下好新质生产力“先手棋”?6月3日下午,采访团走进先声药业,实地探访南京生物医药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和基因。
先必新是先声药业的1类创新药,也是2015年以来全球唯一获批脑卒中领域的创新药。称量、配料、洗瓶、烘瓶、灌封、灭菌、灯检、外包装……在小容量注射剂车间,记者看到了小小的注射剂,如何“搭乘”智能化产线,实现高效、高质生产。
“目前所有的生产工序都是自动化的,既可以避免人工操作失误,也可以保证药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到污染。”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韩新宁介绍道,这条生产线中“黑科技”满满,比如产品在灭菌后,会经过全自动灯检机进行两遍全检,超高像素工业相机利用产品在旋瓶装置高速旋转后产生的轨迹,进行连续摄像,经过对检测图像的高速数据处理,可以自动判定并实时剔除有异物的产品,然后经过高压放电法检测,剔除有裂纹的不合格品。
“通过全自动生产线的24小时高速运转,我们的先必新产品一天能生产40万支,年产量约1亿支,可以满足119万卒中患者的临床用药,未来还有继续扩产的空间。”韩新宁说道。
“必须人才升级、开放合作、持续投入”
首款国产3CL靶点抗新冠创新药先诺新、全球首个皮下注射PD-L1抗体药物恩维达、全球首个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据了解,先声药业共有小容量注射剂、冻干粉针剂、口服固体制剂及原料药等13个车间,创新药研发管线近60项。
△史瑞文
谈起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转型,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史瑞文总结了“三个必须”,“必须人才升级,必须开放合作,必须持续投入。”
一组数据可以展现先声药业创新转型的决心:过去5年,创新药收入占比从32.9%提升至72%;研发团队从200人扩大至1000人,硕博占比70%;近5年,累计研发投入72亿元;未来2年,有望获批上市的创新药将带来收入翻番……
“生命科学领域资本密集、投入产出周期长,创新转型必须敢于投入,宽容失败,不应急功近利,要坚持长期主义。”史瑞文说道,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壁垒高、知识密集,高度依赖基础科学的研究进展,因而开放合作、升级人才队伍是必然选择。
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高位再起跳
先声药业所在的南京生物医药谷,是人才会聚的高端生物医药研发区。据了解,成立于2011年的南京生物医药谷,现已集聚生命健康领域企业1000余家,引育500余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程和平、郭子建等10余位院士。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多的城市之一,南京拥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4所生物医药领域专业院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0余所重点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释放科教人才优势,我们成立了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发展智库,聘请陈凯先院士等39名专家作为智库首批特聘专家,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介绍道。
生物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扶持。为了对生物医药企业实施“精准滴灌”服务,南京新组建20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在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生物科技领域,对临床Ⅲ期数据积极或即将进入商业化的研发项目、具备技术转化价值的优质人才、龙头企业并购重组等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加快制定《打造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若干政策措施》,建立“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过程支持体系,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提升。
立足资源禀赋,用好改革关键招,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多地开花。朝着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的目标,南京将高位再起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史童歌/文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