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南京老山苍翠欲滴的树林中,掩映着一条山村公路——岔琥路。朝阳的照射下,红黄蓝三色路面标线犹如彩虹环绕,两侧的红色塑胶步道蜿蜒向前,偶有全副武装的骑行队伍飞驰而过。路南,郁郁葱葱的老山一片生机盎然,路北,白墙青瓦的乡村民宿错落有致。
这条全长5.7公里的岔琥路,曾是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埝社区唯一的出村路,也是大埝的“生命线”,村里人都习惯叫它“青奥路”。
今年72岁的村民黄连德家住大埝六组。昨日,记者在村委会见到他,谈及这条“青奥路”,他的思绪也慢慢回到了过去。“以前出村就只有一条没有名字的石子路,三米多宽,我们都叫‘卖桃路’。”黄连德说,山桃曾经是大埝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村民挑着扁担,走出山路,卖桃维持生计。
变化,发生在2012年。
彼时,2014南京青奥会山地自行车赛场选址老山,其中一段赛道就在“卖桃路”。伴随着“青奥之风”,全长5.7公里的岔琥路迎来“新生”。南京市浦口区投资上亿元进行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增植绿化。“盼了多少年啊。”黄连德还记得,道路竣工后的几天,村民每天都会三五结伴去“压马路”。
路通了,致富的机会也来了。
从2013年起,南京市浦口区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大埝因为独特的生态和青奥文化成为该区打造的“十颗珍珠”之一。浦口区请来专业团队,融入水墨元素和运动休闲元素,打造了“水墨大埝”美丽乡村,自2016年4月开园后,累计接待游客已经超过300万人次。
村民许贵玉家就住在岔琥路边的一段缓坡上,眼看越多越多的游客从这条路进入景区,她心里的“生意经”也很快盘算起来,“你看这么多人,都从我家门口过,要想办法留下来呀!”
2018年,许贵玉早早搭上“民宿班车”,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办起了民宿,年收入很快达到十几万元,在她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开始自办民宿、农家乐。
为了让更多村民端牢“生态碗”,吃上“美丽饭”,社区成立集体股份制合作社,1556位村民变成股东。“合作社对农民闲置房屋进行回购回租,盘整零散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体招商引资。”永宁街道大埝社区党总支书记杨震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流转近2000亩土地,村民不仅能得到每亩2.5万至3万元的青苗补助,还能坐收每亩不低于1000元的年租金。2018年年底,村里原本的20户低收入户已全部脱贫。
岔琥路的使命就此结束了吗?大埝社区不这样认为。
去年“五一”,社区选择紧邻岔琥路路口的六组,打造黎家营民宿村,并成立黎家营乡村旅游发展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加入其中,利用自有房屋、自有资源参与合作经营。合作社统一分配疗休养客源,最后按照实际入住情况结算营收,与此同时,村民也可开发自有客源,不断提高收入。截至2021年底,村集体收入达533.5万元,人均收入达2.9万元。,而2013年以前,村集体年总收入只有120万,人均收入1.4万元。“十年,村民收入翻番,集体收入更是增长了四倍,所以老古话说得对啊,‘要想富,先修路’!”采访结束时,杨震笑着说。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通讯员 傅文婷
(编辑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