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丁福兴 摄影 郑维)近日,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乐•趣•美”劳动风采大赛总结表彰会,展播了15件优秀作品并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与实施方略,努力构建体系化的劳育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融入专业教学,提升学理认知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行先试,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科学课程群建设,充分挖掘并整理蕴于《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关系学》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有关劳动意义、劳动新形态、工作价值观、职业搜寻方法、劳动权益保护、劳动关系协调等多方面元素,设计了系统的课程劳育方案。通过对劳动伦理、劳动文化、劳动法律、劳动心理、劳动权益保障等劳动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们厘清了劳动的深刻内涵与价值意蕴,为后续的劳动实践提供了智力支撑。
组织劳动实践,激发参与热情
社会学院积极推进校、政、企合作,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真实职业世界的实习机会。展示型的生活劳动、田园式的生产劳动、公益性的志愿服务、专业化的技能学习等,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体验了劳动的真实样态,也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学院不定期举行劳动竞赛,倡导学生享劳动之乐、体劳动之趣、展劳动之美。《用新媒体讲述我们的专业故事》《红烧肉是怎样做成的》等一批劳动微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劳动成果
社会学院通过“劳动积分”、课程平时成绩奖励等劳动激励机制增强学生们的劳动获得感;围绕创新创业主题,鼓励大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的专业劳动实践;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中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调研和设计,通过第二课堂培育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教育成果。《制造业劳务派遣“异化”现象与治理》等3项课题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与城市“摆渡人”谈“薪”论“保”——“灵活就业”群体薪酬福利调查分析》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新冠疫情视域下餐饮业劳动力市场稳定性探究》等10余篇科研论文及《尼特族的行为动因及其矫治》等7篇“思政红文”在省级期刊上公开发表。
“显”“隐”互补,“知”“行”合一,社会学院正努力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推向广阔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