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太湖鼋头渚,层林尽染,碧波如镜,最浪漫的“限定嘉宾”——第一批鸳鸯如约抵达。雄鸟华贵艳丽,雌鸟素雅端庄,它们或伏崖而息,或蹲岩远眺,或游弋湖中,一派悠然自得的模样,为这幅江南山水画卷增添了无限生机。据了解,今秋前来“报到”的鸳鸯数量已逾300只。随着气温逐渐走低,预计下个月这一数字还将翻一番。

早在10月17日,在太湖仙岛周边水域,拍客黄晖的无人机镜头就清晰捕捉到了这群“爱情鸟”的身影。他说:“每年这个时候,都能在鼋头渚附近发现野生鸳鸯,今年的数量尤其多。”视频一经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留言赞叹:“生态变好了,鸳鸯也愿意来了”“无锡优越的湿地环境、丰富的食物资源及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使其成为这一珍稀鸟类的重要越冬地之一”……有好奇的网友想要去现场一探究竟,被爱鸟人士“劝退”:“不要近距离看,会打扰到它们。”
鸳鸯被誉为“最美水鸟”,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尤其依赖清澈洁净的水体、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栖息场所,是国际上公认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它们的成群出现,是太湖水质持续向好的最直观证明。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长达近20年的治太坚守。自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后,无锡将太湖水环境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控源截污、生态清淤、蓝藻打捞、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推动太湖水质实现了年度Ⅲ类水的历史性转折。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保持Ⅲ类,总磷浓度同比改善2.1%,13条主要入湖河流总磷达Ⅱ类的11条、同比增加4条,治理成效持续显现。
水质的改善是基础,而栖息地的系统建设则为鸳鸯等珍稀鸟类提供了“安居”保障。作为太湖风光的精华所在,鼋头渚景区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保留大片原生湿地和芦苇荡,为鸟类营造天然庇护所;沿岸浅水区种植菖蒲等水生植物,既净化水质,也构建起完整的食物链。同时,景区还严格控制游览船只的噪音与航线,划定生态保育区,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

鸳鸯的翩跹而至为鼋头渚增添了灵动风景,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慕名而来,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据悉,野鸭、鸬鹚均已抵达太湖,西伯利亚小天鹅、红嘴鸥等“候鸟天团”也正在南迁途中,太湖“候鸟季”即将浪漫开启。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观鸟游”“生态游”逐渐成为锡城新风尚。(陈菁菁、黄梦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