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太湖明珠,生机无限——无锡滨湖以生态“高颜值”点亮发展“好价值”

近年来,无锡滨湖以“生态高颜值”撬动“发展好价值”,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三生融合”模式初见成效,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马山太湖

生态+保护:绘就三生融合“锦绣图”

作为滨湖生态修复的标杆项目,长广溪“生态岛”试验区2023年起开工建设。全区投入5554万元的专项资金,已全面完成了湿地净化、鸟类栖息地优化等4项重点工程,正通过系统性保护措施为滨湖区动植物营造更优质的栖息环境。

最近,军嶂山上的红外相机拍到了不少“稀客”:雪浪山出现对栖息地极挑剔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军嶂山、宝界山一带的貉家族日益兴旺……这些“生态检测员”的活跃身影,正是滨湖生态质量的最佳证明。

 凤头鹰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显示,滨湖区共记录生物1790种,区域内珍稀物种丰富,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56种,国际国内濒危物种32种,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良的保育条件,是重要的保护区域。

 

 

从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到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从翩跹东方白鹳到林间猛禽林雕,多样生灵在此繁衍生息,编织出一张生机盎然的生态网络。新一轮生物多样性调查正在进行中,新发现鹗、黑鸢、蛇雕、松雀鹰、貉、獐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相关负责人表示,珍稀物种的频繁现身,是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工作的最好成效。

 红嘴相思鸟

生态+文旅:打造长三角“网红打卡地”

集中无锡市90%的旅游资源,“太湖108廊道”以108公里总长串联起太湖岸线精华……滨湖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现象级网红打卡地。

太湖植物园作为长三角首个以“自然演替”为主题的植物园,其启动区创新性地将生态修复与文旅体验相结合。园内设置沉浸式植物科普馆、湿地观鸟塔等特色项目,开园后短时间内就接待了大量游客,成为无锡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水雉、池鹭、白鹭

植物园的成功运营,不仅丰富了市民休闲生活,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升级,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文旅消费圈。

今年,无锡先后登上总台春晚和元宵晚会,滨湖区帧帧绝美的精彩画面让滨湖成为全民焦点,其中,雪浪山日益更新焕发湖湾活力,成为春晚分会场的重要展示窗口。雪浪山“天空之镜”观景平台与薰衣草的组合,使其迅速跻身华东地区热门打卡地。景区还引入山地音乐节、非遗市集等特色活动。

此外,这个夏天,滨湖的夜生活因苏超热潮更添魅力,湖滨商业街等推出的“足球夜市”实现“看球+美食”的全域观赛新体验。

 十里芳径

生态+农业:培育乡村振兴“绿色银行”

滨湖区创新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精品化、品牌化、科技化”的特色之路。

胡埭镇富安村依托“状元古道”文化IP,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赏花经济”。春季的千亩油菜花海日均接待游客5000人次,周末和节假日更是达到万人以上,带动周边农副产品增收超10万元。村里开发的“状元茶”“梯田米”等文创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实现了可观的销售额。

更值得一提的是,富安村创新推出“企业认种稻田”模式,吸引26家企业认种150亩稻田。近年来,该村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治理的深度融合,以七彩花海梯田、状元古道等文旅IP为依托,蹚出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庄变景区、田园变乐园”的农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之路。

马山街道巧打“特色牌”,善谱“融合曲”,打出“节庆+电商+物流”产销组合拳,用“土特产”做实乡村振兴大产业。

一方面通过“触电云端”,冷链专线鲜果48小时直达全国,在“同城半日达”的基础上,推出“江浙沪8市半日达”,以实现马山杨梅“一路快跑”;另一方面,开展直播带货,以大数据助力杨梅销售,果农户均销售额超3万元。街道还开发杨梅采摘游、果酒酿造体验等衍生项目,形成“种植-加工-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

位于马山街道的“小南湾乡创园”是滨湖区农文旅深度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典范。以阖闾吴文化和农耕文化为内核,以农业、休闲度假、教育、文化艺术为主导产业,以生态农业为景观本底,辅以艺术乡建,营造“农业、生态、艺术、永续、多元”的新江南原乡理想生活场。

近年来,全区绿色食品认证比例大幅提升,有机农产品产值显著增长。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有关规定,无锡“无锡毫茶”“马山杨梅”“阳羡雪芽”3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其中2个在滨湖区,生态农业日益成为富民强区的“绿色银行”。

 长广溪

生态+科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山水东路,这条11.8公里的“山水科创走廊”魅力十足!它一头牵着秀美的蠡湖,一头挽着浩渺的太湖,东边是生态宝库长广溪湿地,西边是苍翠起伏的军嶂山脉。这条路线不仅拥有美丽的山水风光,更汇聚了全区80%以上的重要科教资源,包括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雷华电子研究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机构。

山水东路科创谷作为滨湖创新策源地,将绿色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创了“院所经济”新范式。

按照“一路两园多节点”规划,未来三年将全面完成科创谷地区详细规划编制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高标准推进申威信创产业园、南泉民用航空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同步实施山水东路改造提升工程,构建“科学大道”科创走廊;通过组建科创谷工作专班及平台公司,精准导入院所产业链企业,加速推进太湖实验室深远海装备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

未来三年,滨湖将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研发中心等平台,引育高层次科创项目;加速推进公安部交科所等项目建设投用,推动南京大学“擎天工程”大科学装置落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链条;依托太湖湾车联网创新中心等载体,促进绿色技术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从长广溪的飞羽世界到科创谷的绿色创新,滨湖的生态答卷越写越精彩。随着生态岛链持续延伸、“生态+”模式不断深化,生态产业的“高颜值”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的“好价值”,这颗太湖湾的“绿宝石”,正在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滨湖生态环境局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