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太湖之变,何以叩开百姓幸福门?

□弓玺

黄昏的太湖,夕阳把湖面染成流动的碎金。游船缓缓划过,远道而来的红嘴鸥在船头盘旋。“这才是‘包孕吴越’该有的样子!”游客们举着手机,快门声和赞叹声混在一起。

谁能想到,这片诗意满满的湖泊,曾因蓝藻危机让人避之不及?“十四五”期间,在江苏全省共同努力下,太湖完成了一场场蜕变,背后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把绿水青山治好,才能真正敲开百姓的“幸福门”。

治太湖,要先给湖泊“减负”,只有生态“做加法”才能让太湖重焕容光。生态清淤是最实在的招,2025年无锡已清淤55万立方米,宜兴150万方清淤工程也开了标。更神的是“太湖之光”这个“水上超级工厂”,五艘船连成片,一天处理8000立方米淤泥,处理后的尾水能直接排回湖里,达到Ⅲ类水标准。清出来的淤泥没浪费。无锡梅梁湖东岸的湿地公园,就是用20万立方米泥饼堆出来的,现在香蒲连片、鸟群翻飞;昔日的废弃矿坑,填了淤泥后慢慢长出了新绿,甚至能改成良田种小麦,一年多收几十万公斤。

“减负”的同时更要扩容。在苏州、无锡一带,沿湖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像给太湖系了条“绿腰带”,自然湿地保护率超70%。生态一好,生命就来了:流域里1189种植物、377种鸟类扎了根,去年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第一次冲到“优秀”。

太湖治理“变聪明”:科技是最强的“治水帮手”。“太湖之光”一键启动就能自动作业,疏浚效率是普通船的3倍,泥浆里的杂质当场筛干净,连固化泥饼都能直接当建材。岸上的“智慧防线”更严密。无锡架了172公里离岸围隔,挖了18座控藻深井,无人机天天巡飞,AI系统盯着水质变化,蓝藻刚冒头就被盯上。功夫没白费,2024年太湖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Ⅲ类,真正回到“良好湖泊”行列。

太湖连着苏沪浙,治水从来不是“一家事”。从协同抱团,到“联合河长制”,再到如今共订标准、同绘蓝图。苏州元荡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太湖边的跨界湖泊曾是劣V类水,现在联手整治了23公里岸线,水质提到Ⅳ类,还建了网红元荡桥。蓝城集团、兴野文化闻着绿意来投资,搞起乡村旅游,2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年收入多了2万多元。

治湖的成果,就是要让民生“有甜头”;治湖的成效,要靠百姓的笑脸检验。无锡蠡湖边,“湖水净化器”每天往湖里灌20万吨清水,相当于80个泳池的量,藻类少了90%。清水带火了好日子。跨城水上游重启,“鼋头渚到苏州西山岛”的航线一开通,沪宁游客坐火车来坐船,沿着“太湖108廊道”看风景。滨湖区把拈花湾、植物园串成线,2024年旅游百强区排到33位。吴江的“长漾大米”“太湖大闸蟹”借生态招牌卖得红火,村里的研学游、民宿天天满房。

从省级的《美丽河湖行动方案》到无锡“新春第一会”十年治太,江苏把治水当民生大事抓。2027年美丽河湖要达40%,2035年要实现污染和容量的平衡——这不是数字,是百姓能摸到的幸福。

夕阳下的太湖,游船载着笑声远去。湖水清了,鸟回来了,日子富了。太湖的故事,说到底就一句:把湖治好,幸福自然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