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记者在南通长江体育公园沿着长江之畔的绿道漫步,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将粼粼水波染成一片橘红。来往的货船穿梭有序,汽笛声悠扬回荡,与江水的潺潺声交织成一曲自然乐章。

“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硫磺码头所在地,过去,五山及滨江片区厂房、堆场林立,靠江不见江,成为南通人心里的一道‘生态伤疤’,我们按照‘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的总体思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沿江污染开刀,将生产码头拆除、湿地岸堤重建、滨江绿廊贯通,沿江岸线得到系统性修复。”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处处长周航说,今年,南通又将体育设施有机嵌入生态岸线,市民可在江畔奔跑、于绿茵竞技、伴鸟语花香,生态修复的成果真正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品质提升。
数据显示,南通长江体育公园自8月30日开园以来,日均接待健身市民超2000人次;国庆中秋假期,这里还举办了南通文旅嘉年华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客流热度持续攀升。
432.5公里的长江江苏段,串联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8个设区市,如今,总长1169公里岸线上,早已从之前的“化工围江”变为“一江清水、两岸葱绿”。
“看那边,有江豚!”10月19日,在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不时有江豚从江面探出脑袋,灰黑色的脊背划破波光粼粼的水面,引得珠海游客杨宇欢呼不已,“之前听说南京基本实现江豚天天见,没想到是真的,一来就看到了。”
南京,是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也是江苏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第一关”。“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稳定栖息,是长江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过去因工业和船舶污染,长江水质恶化,江豚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后来,江宁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岛上1123户3668位原住民有序搬迁离岛,岛屿转型为生态保护区。人退绿进,这片土地逐渐恢复自然生机,成为各类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2016年,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成为我国首个长江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江豚在这里安家。”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员潘小玲告诉记者,目前,长期活跃在新济洲周边水域的江豚,已经从2016年的16头上升到了32头。
如今,通过系统推进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监测体系建设,新济洲已华丽转身为“江中绿宝石,生态大宝库”。截至2025年9月,新济洲已记录各类生物资源达到1937种,形成了层次丰富、系统完整的生态网络,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生动典范。
当水清岸绿、江豚归来,长江大保护进入“下一程”。长江岸线如何才能实现永续发展?一场以“健康长江”为主题的创新行动在泰州全面展开。
“近年来,泰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清理整治违规码头,全面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泰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泰州创新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领先技术,运用污染源监测设备、铁塔视频、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等手段,推进长江大保护的立体管控和智慧管理。
“十四五”以来,泰州不断强化数智赋能,打造“数智赋能·协同共治”的长江治理泰州品牌。2022年,泰州市启动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子基地建设。该基地以“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展沿江生态环境的全天候监控,长江泰州段848个排口的分布一目了然,一旦重点入江排口出现超标预警,预警信息将及时推送给职能部门,并提醒相关企业做好检查工作,杜绝污染物排放超标行为发生。
一系列创新行动让长江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碧水东流映担当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在江苏蜿蜒432.5公里,滋养着这方水土,也考验着沿江发展的智慧与定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场关乎“母亲河”永续发展的时代大考中,江苏奋力书写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实践,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展现着江苏作为、贡献着江苏力量。
这是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觉醒担当。曾经,岸线“锈带”、污染“围江”成为沿江之痛。江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为绿色发展腾出空间;重拳整治污染,着力提升长江水质;大力实施岸线修复,还岸于民、还绿于江。
这是一份“谋长远之势”的系统担当。长江大保护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责。江苏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规划引领,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为长江大保护构筑坚实的制度保障。从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到上中下游协同治理,江苏以系统思维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
这是一份“为子孙计”的为民担当。保护长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今,沿江两岸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沿江岸线变为亲近自然的生态廊道、休闲步道,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水中嬉戏的江豚成为常见景象。还江于民、与江共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长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江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让一江碧水成为助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