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区工作,分工明、待遇好,大家都干劲十足,社区居民都夸我们办起事来更专业了。”作为一名“老社区”,城南街道沁莲社区党委书记丁海花细数种种变化:社区力量和资源在下沉,服务群众时间在变多,基层干部更有积极性……
变化,源自海陵贯彻“干部下沉、数字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海陵区充分发挥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功能,通过资源下沉、资金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等举措,接续发力给“车”减负、为“马”赋能,不断激发基层干事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减负前我们办公楼挂牌多达十几块,减负后只保留了必要的‘一横四竖’牌子。虽然牌子减少了,但服务质量一点都不减。”丁海花介绍,牌子减少的背后是工作范围的清晰,社区的工作事项,哪些可以协助开展,哪些不该由社区干,一张清单讲得明明白白。
给“大车”减载,厘清理顺村(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是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海陵区不断健全完善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以推动权责清单规范化建设为根本,持续构筑权责清单制度的“四梁八柱”。镇街通过制定“属地管理”事项清单,规范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明确网格准入事项之后,社区承担的工作职责更加清晰,切实为基层减负,帮干部“松绑”。
“清牌减负”重“面子”,更要重“里子”。海陵严控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和频次,精简考核内容指标;整治“牌子乱象”,累计清理不在序列之内、不符合上墙要求、不按规定张贴的各类制度标牌600余块;开展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行动,组织各镇街、部门(单位)全面开展自查自纠,累计处理基层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13个、政务公众账号68个、工作群组199个,整改政务新媒体6个,基层干部强制点赞、打卡等现象大幅减少。一揽子“硬核”举措,给“大车”减轻负担,“小马”得以轻装快跑。
针对基层财力不足、能力不强、活力不够等问题,海陵还着力推动资源、资金、人员、服务在基层整合集成,让基层“兵强马壮”。
该区通过建立镇街、村“两委”干部包联网格制度,推动片警、医生、在职党员等各方力量下沉网格,不断增强基层力量。同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11个镇街7-9个职能机构,出台《泰州市海陵区事业单位“编制银行”管理办法(试行)》,打破事业编制“部门所有”模式;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动147名镇街领导班子直接联系网格,选派85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到乡村振兴第一线,组建11个工作团,排查解决基层突出问题76个。强化培训提能,用好社工培训中心等平台,依托“每月一讲”等班次,分层分级组织基层干部赴云南、无锡等地开展观摩学习160余场。强化基层保障,下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等经费超4700万元。支持基层运转,落实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奖高于区直机关同职务(职级)人员20%政策,择优选拔4名“百名示范”书记享受管理八级职员待遇,让基层干部有奔头。
民意在一线收集,群众诉求“上得来、听得见”。“我们社区老年人多,晚上散步路灯太暗,存在安全隐患。”“加工厂桥太窄,会车困难,能否拓宽?”……海陵区创新推行“逢十说事”工作法,每月10日组织下沉干部进驻网格议事点,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60余名机关干部全面下沉以来,已收集各类民意诉求1200余条。海陵区持续深化“双报到、双服务”机制,推动市区在职党员“回家”报到、服务,构建“街道干部全员下沉、市区党员踊跃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到目前,全区已有1.1万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
矛盾在一线化解,纠纷调处“高效办、源头清”。“您负责的网格出现同一问题的二次投诉工单,请及时处理。”接到综合指挥中心通知后,下沉干部王善琴立即赶往现场,联动街道人民调解中心专业力量,成功化解一起家庭纠纷。为提升矛盾化解效率,京泰路街道实施12345工单分级处置机制,明确A级工单领导包案、B级工单下沉干部牵头、C级工单村居自处,并对逾期工单和“二次”工单实行跟踪督办,形成“高效派单—及时接单—量化评单”的闭环管理。今年以来,街道“二次”工单数量显著下降,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98.2%,群众满意率稳步提升。此外,街道同步建立“日收集、周研判、月分析”机制,依托综合指挥一体化平台,对网格上报工单进行系统归集与深度研判,梳理出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5类矛盾集中领域,实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警、纠纷早介入。
服务在一线提升,基层难题“精准解、暖心办”。“有了夜市晚托班,再也不担心孩子没人管了!”京泰夜市摊主李女士高兴地说。原来,下沉干部李琳铃在走访中了解到商户看护难问题,迅速对接开设夜市“晚托班”,为25个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京泰路街道围绕环境整治、城市管理等群众关切领域,梳理形成43项治理项目清单,推动社区需求与干部资源精准对接。此外,针对社区“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的治理难点,海陵区发挥区域化党建资源整合优势,推动316家机关部门、驻区企业等下沉一线,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合力攻坚。今年以来,累计解决道路修缮、停车场改造等民生难题150余件,开展公益义诊、文化演出等100余场次,以“干部沉下去”推动“服务提上来”。
一系列举措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城西街道首创引入积分制的微信小程序工具,打造了“公益成长e站”,实施“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组织(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志愿服务流程闭环管理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落细落小落实健康咨询、护苗行动、纠纷调解等56个志愿服务项目;华港镇创新打造“馨风华港”文明实践轻骑兵,积极运用“快闪”等时尚形式,将理论宣讲、政策解读、便民服务融入村口小广场、凉亭等群众聚集地……面对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各镇街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