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高邮的大虾,瞧这个头、这鲜活度,绝对美味。”每天傍晚时分,扬州高邮禾宝家庭农场的直播间里,主播都会举着活蹦乱跳的大虾,流畅地向网友介绍。弹幕飞快滚动,“下单”提示音接连不断。
通过一根网线,把鲜活的本地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这是高邮通邮电商产业园董事长卞盛洁为这片里下河腹地富饶的鱼米之乡带来的变化。
2015年深秋,在杭州做跨境电商生意的卞盛洁和丈夫叶鹏云回了趟高邮老家。她发现,家乡有不少优质农产品,却只能在周边地区低价销售。这让她想到自己的童年:父亲创业失败,她不得不去本地市场卖粮维持生计,优质粮卖不上好价钱,有时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
“正因为自己‘淋过雨’,现在有了点能力,更想为别人‘撑一把伞’。”卞盛洁说。那一年,高邮城南新区正计划打造电商产业园。丈夫在宁波运营电商园的经验和人脉,成了她回乡创业最大的底气。
“回来,就是要把家乡的好东西卖到更远的地方,卖出更高的价钱。”卞盛洁牵着丈夫的手,筑下通邮电商园的第一块基石。
创业之路起步并不顺利。对这个“城里回来的姑娘”说的话,不少农户的第一反应是怀疑:“鸭蛋、大米上网卖?骗人的吧。”卞盛洁没多解释,带着团队一户户收样品,在园区搭起直播间。第一场直播,她亲自上阵,举着一枚咸鸭蛋讲了三个小时,成功卖出了200单。当她将第一笔货款交到农户手中,对方的手都在颤抖。
就这样,高邮咸鸭蛋从村口小摊走向了全国,高邮湖大闸蟹借助冷链端上南北餐桌。如今,园区商户线上总销售额累计已突破80亿元,上千户农户再也不用担心产品“烂在地里”。“刚回来时有人笑话我,说我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来的。”卞盛洁笑着说,“现在他们见到我,大老远就喊‘卞总,来尝尝我家的新米’。”
卞盛洁不仅帮农户卖货,更不断孵化新主播。马小丽如今是通邮电商职业培训学校的金牌讲师,带出数百名创业者,还拿过全国电商讲师大赛三等奖。但在2017年刚来园区时,她连电脑都不敢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十年间,卞盛洁的团队累计开展电商培训超2000场,线上线下覆盖10万余人次,培养了5000多名“新农人”。
家住临泽镇的“袖珍女孩”周莉,曾因自家黄桃滞销以泪洗面。卞盛洁帮她保住4万斤收成,还陪她一起练直播。如今,这个身高不到1米2的姑娘,一年能卖10万斤黄桃,成了村里的“明星主播”,还在高邮市区买下一间店铺。
除了帮助个体农户,卞盛洁还在推动更多商户转型线上、打开新销路。
薛巧云是高邮巧妹子科技养殖园董事长,一直经营黑猪养殖与猪肉销售。“看别人做电商销量翻倍,我也心动。”如今,在卞盛洁的帮助下,她单月线上销售额已突破50万元,还带动周边五户农户一起扩大了养殖规模。
“园区+电商”模式的核心是资源整合、抱团发展,让电商助农的链条不断延伸。如今,通邮电商产业园已在扬州乡村建立60多个电商服务点,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甚至吸引了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农业创业者远道而来取经学习。
在不断为别人输入电商知识的同时,卞盛洁和丈夫还经常外出学习,拓宽市场。“我最初是靠淘宝和跨境电商发展起来的,但十年间,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介层出不穷,未来只会有更多平台出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卞盛洁说。
采访尾声,卞盛洁站在直播基地露台上,望向远处:年轻人扛着直播设备走向田间,农户在打包车间里边忙边哼歌。“你看,这就是我小时候想象的‘湖对岸’——那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日子。”
通讯员 邮宣 周琳
记者 张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