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读城·阅读老字号|变土为金,六百年匠心“炼”成一块砖

暑假期间,北京故宫游人如织。成千上万的游客看见那油润如玉的砖面,无人不惊叹于皇家建筑的恢弘气势与历史的厚重,但鲜有人知晓,这承载了六百年风雨沧桑的“地”,竟源自千里之外苏州水乡的一抔泥土。

1000多公里之外,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的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内,窑火正炽,炉光熊熊。这里是国家级非遗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责任保护单位,而陆慕(古称陆墓)正是紫禁城一块块金砖的“出生地”。

现任御窑金砖厂厂长金瑾,是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说起金砖的历史,她如数家珍。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兴建紫禁城,需选用天下最上乘的建筑材料。陆慕的黄泥细腻如脂,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如金石,光润如玉,被朝廷选中。从此,直到清末,陆慕窑成了专供皇家宫殿室内铺地所用金砖的唯一定点烧造基地。如今,北京故宫等皇家建筑主要殿的地面,仍铺设着当年陆慕窑所产的金砖。因有为皇宫烧造金砖数百年的历史,陆慕窑蜚声全国,虽是民窑,却有“御窑”的盛誉。

“很多人认为金砖是含金,其实并非如此。”金瑾解释道,关于其名称来源,民间有三种常见说法:一是因质地密实、敲击有金属声;二是因运往京城供皇家使用,称“京砖”后演变为“金砖”;三是因造价昂贵,“一块砖抵一两黄金”。“这些说法虽流传甚广,易于大众接受,但缺乏学术严谨性。据清宫档案与相关史料研究,这种制作工序十分繁复的高质量青砖,因作为古代官式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和传统文化的标识符号,被称作‘金’砖。其名称源自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中的五行学说,基本含义是坚硬、恒久之物,象征江山永固、基业安稳。”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御窑金砖的官窑身份不再,需求锐减,技艺一度濒临失传,窑火几近熄灭。2006年,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正是在那一年,让金瑾的父亲金梅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苦手艺,他招不到徒弟了。

“那时候我还是个老师,生活很稳定。”金瑾回忆道,“但我爸愁眉不展。那一年,我爸非常郑重地问:你愿不愿意回来?”没有犹豫太久,金瑾答应了。“我是吃着窑厂的饭长大的。这是我家族的根,我不能眼睁睁看它没了。”

就这样,金瑾辞去工作,一头扎进了尘土飞扬的窑厂。清亡后百余年,金砖烧制技艺近乎断代,即便在御窑村,金砖也成了传说。为复原古法,金瑾四处奔走,找来精通每一道关键技艺的老师傅,以及深谙传统文化的历史学者,成立了古法重制金砖小组。历经两年艰苦摸索,团队终于从浩繁史料中发现了明代嘉靖年间工部侍郎张问之的奏折《请增烧造工价疏》,这份奏折附录中记载的详细制砖工艺流程,成为他们成功复原金砖烧制技艺的关键依据。

御窑金砖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复杂,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数十道工序,前后需耗费一年的时间,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而所有的工序都需要与四季时序相契,与气候的转换、空气湿度的变易,以及火功水能的相推相济,即“顺应天道,竭尽人事”,少一步、差一点,都成不了金砖。

7年来我自己都记不得烧坏了多少青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2015年,严格遵循古法重制的金砖送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陶瓷质量监测中心,与乾隆二年款的古金砖碎片进行比照,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接近甚至超过古金砖。20162月送达故宫博物院,结论是无论外观色泽和平整度,全部达古金砖标准。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成了唯一有能力生产古法金砖的企业。

“一方砖,是一年的时光,是一代人的坚守。”在金瑾看来,金砖与园林、昆曲一样,都是苏州风物的极致结晶,其背后蕴含着“工到水磨土成金”的匠心之道,“水火相济、变土为金”的造物智慧,“以简驭繁、以朴纳华”的美学境界,它为万千广厦注入沉稳气韵,亦以“一朴含藏万丽,一方镇定万宅”的非凡气度,静默诠释着东方大美。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为了让御窑金砖更好地传承下去,20165月,全国首家以“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在这里,参观者可以全方面了解御窑金砖的生产工艺、材质特性、历史兴衰。此外,御窑金砖厂还开发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如尺方小金砖、金砖边款杯垫、古版画砖雕、书法练习砖、“平江元和”陶杯等,让金砖从皇朝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了装点生活的工艺品。

“希望金砖被看见、被使用、被记住。”站在御窑前,凝视新出窑的金砖,金瑾的内心感慨万千。六百年来,窑火未熄,技艺仍存。这块凝聚着时光与匠心的砖,仍在当下续写着属于它的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