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有一座以声音命名的“谷”。在这里,声音不仅仅在传递信息,更能变成创新的新引擎。
一辆白色轿车在通过禁止鸣笛路段时,按响了汽车喇叭,就被上方的声音探测装备精准识别捕捉到了。这是常熟“噪声地图”平台今年新上线的鸣笛抓拍功能,准确率高达98%。
常熟“噪声平台”业务负责人徐秋玲介绍,可以识别声音的来源角度,在系统里也已经学习了鸣笛,就可以精准定位到这辆车。
靠着这项突破,常熟建成了全国首个主城区“噪声地图”,无论是施工扰民还是飙车炸街,这些噪声污染都会被系统捕捉到。
声学技术成果惠及城市各个角落的背后,和位于常熟的中国声谷加速建设密不可分。眼下,声谷已经形成从小试、中试到产业化验证的完备创新链,为新技术新产品转化落地提供加速助力。在声谷的这家静音环保建筑材料生产企业,记者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新型板材,虽然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内部却另有乾坤。
江苏佰家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毕亚峰介绍,这个板内部有很多微小的连通的通孔,声波进入这个孔里面以后,和孔壁进行一个摩擦,摩擦生成热能,就把声能转化成热能,声能就得以损耗。
而这样一款产品,从研发实验到最终上市,中间要经历复杂的测试检验。正是看中了声谷完备的配套服务,企业才最终选择落户这里。
毕亚峰说,可以派人直接过去检测,当天就可以把结果反馈回来,以前研发一个产品,检测可能就要花一个月,效率是有很大提升。
企业所说的检测服务,就在相隔5分钟车程的创新加速中心。在这里,由政府出资建设的苏州市声学检验检测中心,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的声学专业检测平台之一。
眼下,按照研发、孵化、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声谷已经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创新链条,并形成了11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声通信产业集群入选江苏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声谷产值突破135亿元,同比增长34.4%。
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卢明辉表示,学科加产业的产业集聚区,吸引全世界的声学人才汇聚到这里,再结合声谷的基金一起支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还有资金链的试点融合,加速产业化,变成一个可规模化生产的基地。(来源:苏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