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华时论 | 从“物理转场”到“市场卡位”

美对华滥施关税,我国外贸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口转内销”成为当务之急。昆山好孩子集团对美发货订单暂缓、出口计划取消,但是研发部门却没有停下来,反而更加忙碌,企业正计划把原定于明年甚至后年发布的新品,提前到今年上市;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加强产业跨境服务支撑,帮助中小家纺企业一同开拓新兴市场;南京康尼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加大对亚洲、中东、欧洲等的布局,以多元市场开拓赢得更多订单……作为外贸大省,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迎难而上、主动出击、以“变”破局的决心与创新。

显然,相比以往,今天的“出口转内销”更加迫切,背后的战略考量也更深远。它不仅仅是外贸企业应对当前挑战的权宜之计,更是中国企业构建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抉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这段时间以来,商务部、各地政府及多家平台企业、大型商超集体出手,合力托举“出口转内销”。对外贸企业而言,既要“物理转场”,更要“市场卡位”,亟需以新思路、新打法、新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

出口转内销,究竟怎么“转”?内外市场“游戏规则”不同,“转场”须得闯过几道坎。比如,标准不一致,一些外贸产品存在国内外市场质量标准认证不同的问题;渠道不熟悉,转内销后必须考虑线上线下渠道问题;品牌不响亮,很多外贸企业主要采用代工模式,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如果企业只是将海外的产品和销售模式直接复制到国内,必然会遭遇“水土不服”。“外转内”转得如何,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市场、看订单。市场不是天然就有的,从标准适配到需求引领、从线性贸易到生态共建、从成本优势到品牌塑造,都得“卡好位”。

外贸企业转内销的最大挑战,就是从B2B的批量订单模式转向B2C的碎片化零售体系。我省不少企业通过“私域沉淀+流量矩阵”策略,渐渐在渠道上有所突破。比如,南京一家企业生产的电动轮椅车,对接国内“银发经济”浪潮,重点拓展社区养老、医院采购;苏州某服装企业通过小红书“外贸尾单捡漏”营销,将出口标准的品控转化为国内市场的优势,不仅解决了销售问题,更以高性价比重塑用户预期,在消费者心目中实现了“品质卡位”。

“出口转内销”绝非简单的市场物理切换,而是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丹阳眼镜产业近三分之一的出口订单都是美国市场,不少企业面对关税却很“淡定”,原因是有的已经实现从设备制造到生产工艺的全流程创新,有的在海外开设了高端品类的光刻加工中心。苏州名硕电脑将全球标准与本土适配有机融合,一季度内销出货金额达10.68亿元,为从“单一外向型”转为“内外兼修型”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鲜活的案例,为我们带来信心和启示。

“市场卡位”的终极密码,就是品牌价值的跃迁和重构。在国内市场,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更是消费者情感认同与价值追求的载体。我省一些外贸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塑造品牌形象。比如,部分为国际大品牌代工的企业,凭借在代工过程中积累的精湛生产工艺和良好产品口碑,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品牌背书。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社交媒体、线下展会等多种渠道进行品牌传播,实现从“代工出海”到“品牌立身”的蜕变。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固然带来短期阵痛,却也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产业升级、市场多元化和供应链自主化进程。从江苏看中国,当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从“被动转场”走向“主动卡位”,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场始于应对关税壁垒的“外转内”,一定能够淬炼出中国经济穿越周期、升级蝶变的韧性与潜能。(陈立民)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