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可谓吸睛无数。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参加半马赛的20多款机器人中,超半数整机或核心零部件产自江苏,可谓含“苏”量十足。
本次比赛的亚军机器人——松延动力“N2”,来自常州天宁。身高1.2米、重30公斤的“N2”,被网友戏称为“小孩哥”,其能在高速奔跑中保持稳定与灵活的秘诀,得益于18个高性能关节。据了解,松延动力已与常州市天宁经开区达成项目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并将项目落地于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N2”机器人
松延动力生产总监张松涛表示,“N2”这款机器人全身有18个关节,目前是通过遥控来操作的:“我们正在研制一款身高大约1.5米的人形机器人,预计8月份能生产出来。”
冠军机器人“天工Ultra”也与江苏有着不解之缘,由无锡的产业合作伙伴优必选科技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研制。早在2020年,无锡天奇股份便与优必选合资成立了优奇智能,逐步构建起从工业级机器人研发到无人物流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夸父”机器人
来自苏州的“夸父”机器人则展现了另一种创新路径。作为国内首款搭载开源鸿蒙系统的跳跃型机器人,它不仅能以7公里/小时的速度奔跑,还能适应复杂地形,其技术潜力引发了行业热议。自2022年落户苏州吴江以来,乐聚机器人已建成全省首条人形机器人产线,年产能达200台。
参赛操作人员李炯烨告诉记者:“为了减轻机器人的重量,我们用了碳纤维材料,还把机器人脚底和膝盖这些部位的结构件都加固了一下。”
这些看似分散的技术亮点,实际上对应着江苏在伺服电机、多模态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集群优势。赛场外,江苏多地正以差异化姿态抢占产业制高点。常州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核心,形成以武进区为主要基地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无锡则与优必选科技等企业关联,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布局;苏州通过乐聚机器人、优理奇机器人等项目,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方向发力,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体系。
此次赛事中,大家还关注到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中跌跌撞撞的窘态,这恰恰暴露了行业正面临的真实挑战:数据稀缺,以及任务连贯性不足。这不得不提到伴随人形机器人出圈的另一个新词——具身智能。
所谓具身智能,就是具有物理身体、能够与环境实现交互的人工智能。今年初,“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产业界的热词。具身智能产业链足够长,市场体量足够大,而人形机器人是其中技术集成度最高的。然而行业被热捧的同时,还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和全新赛道,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从2024年2月启动研发,短短五个多月,位于苏州的优理奇机器人科技公司研制出了世界首款量产消费级全尺寸通用移动人形机器人。在创始人杨丰瑜看来,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背后,依赖的是强大的研发团队和苏州深厚的产业基础。
“从算法层面来看,我们汇聚了顶尖的科学家,尤其是年轻的具身智能算法科学家,完成了许多先进的算法探索和部署。硬件层面,苏州拥有雄厚的供应链和人才基础,包括许多上游供应厂商,供应链和硬件的迭代速度都非常快。苏州的营商环境非常友好,无论是政府招商还是资本,都对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大力支持。”杨丰瑜说。
目前,苏州科技招商的触角已延伸至国内外多个城市,总数达50多个,几乎每天都要迎接好几批来自全国各地机构和投资人的走访调研。但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工作人员柳昱雯却表示,主动出击还不够,科技招商还得足够精准:“例如,这是我们今年刚梳理出来的光传感产业图谱,也是今年重点招商引资的产业方向。图谱里用红色框标注的是已经在苏州落户的企业,黑色标注的是还没落户、我们未来想重点招商引资的企业。”
目前,苏州推出了“科创指数贷”等金融产品,聚焦研发关键环节、产品首购首用等重点领域,不断创新保险险种,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研发难题。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婷秀透露,今年定下了两个小目标:“第一个目标,实现规上企业的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和创新策源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更好地推进产业科技的创新;第二个目标,推进大企业孵化器工作,鼓励企业把发现的技术点转化为产业链上的新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