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章平周
“广陵自古繁华地,三月烟花八月涛。”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有一处备受瞩目的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这个春天,它再度火爆“出圈”,引得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人们漫步其间,仿若踏入旧时光,沉浸式感受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非遗与文创碰撞出的绚烂火花。老与新交融、文商旅融合,不仅强力拉动了街区消费,让这片历史街区重焕活力,还为周边商圈持续“引流”,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数据显示,2024年仁丰里街区累计客流达109万人次,有效拉动周边文昌商圈、珍园街区消费不断攀升。今年前两个月,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联动周边商圈,累计实现营业额13亿元,同比增长10%。仁丰里的蝶变,正是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的一个缩影,展现着“微更新”撬动新业态、文创赋能非遗、文商旅融合激活消费的深层逻辑。
“微更新”激活老城基因。仁丰里的复兴始于2015年的“微更新”策略。政府投入3000余万元专项资金,联合社会资本,以“绣花功夫”对街区进行改造。修缮33处传统民居,将弱电杆线全部下地,修复2600平方米破损路面。创新采用“收储租”模式,统一租用闲置老宅,在保留“原住民、原生活、原场景”的基础上,引入非遗体验、文创市集等新业态。这种渐进式更新,既避免了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又通过46户居民和62家商户的自我更新,撬动民间资本8200多万元,让40多间老宅变身创客空间、文化工作室,创造500多个就业岗位。历史街区的更新不是“推土机式”改造,而是通过政府、百姓、市场协同合作,在保留原有肌理的基础上注入新功能。
文创赋能非遗“活态传承”。漫步仁丰里,沿街20多家非遗工作室的文创产品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密码。AR流沙冰箱贴轻轻一晃,五彩流沙仿佛运河水奔腾;扫码后,瘦西湖垂柳、文昌阁飞檐在手机屏幕上鲜活呈现。这种虚实交融的设计,让游客邢女士感叹“把扬州带回家”。在“者者居”店铺,14厘米高的文昌阁3D打印模型内部嵌有暖黄色光源,店主丁家菲将扬州绳结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出方言编绳等创新产品。这种“非遗+科技”“非遗+教育”的模式,不仅让雕版印刷、古琴艺术等传统文化项目焕发新生,更将非遗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数据显示,2024年仁丰里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非遗体验课程参与人次突破20万。文创不仅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制,更是通过现代设计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活消费品”。
文商旅融合重构消费场景。仁丰里的火爆,不仅在于自身的文化魅力,更在于其与周边商圈的协同发展。毗邻的文昌商圈金鹰文昌店,外观保留传统样式,内部汇聚300多个潮流品牌,通过互发消费券、构建消费循环生态,将游客“流量”转化为“留量”。游客在仁丰里的消费凭证可兑换商场优惠券,商圈购物凭证可解锁非遗体验,这种“慢体验”与“快消费”的有机串联,延长了游客驻留时间,丰富了消费层次。数据显示,仁丰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019年的1.2小时增至2024年的3.5小时,带动周边商圈客单价提升20%。广陵区建立仁丰里—文昌商圈产业大联盟,通过空间联动、业态互补,构建起“文化体验—商业消费—文化再体验”的闭环。文商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通过场景重构,让文化成为消费的内生动力。
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微更新”保留城市记忆,通过文商旅融合创造新的消费场景。从“千城一面”到“一城一韵”,从“空间扩张”到“品质提升”。当古老街巷焕发新生,当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城市的魅力与活力便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生长。(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