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再见“零添加”!》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从禁止“零添加”误导性宣传到推广食品数字标签,从保质期标示优化到营养标签升级,直击消费痛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新国标是从监管层面对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是实现“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目标的有力支撑。
破除营销迷雾,重塑健康导向。《2024中国食品产业运行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食品工业在扩内需、促消费等政策措施助力下,生产、消费、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然而,不时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却如阴霾般笼罩在行业发展的晴空之下,不仅侵蚀着消费者的信任基石,更对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长期以来,“零添加”“不添加”等宣传语在食品包装上大行其道,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误区制造营销噱头。某果汁饮料标榜“不添加蔗糖”,实则含有大量果糖和葡萄糖;部分酱油品牌以“零添加防腐剂”为卖点,却回避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残留。新国标出台后,陆续有企业表示会积极按照新的政策要求推进后续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好的转折。值得一提的是,新国标要求我国食品标签正式向数字化升级,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运用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这种技术赋能的监管手段,既尊重了企业的创新空间,又为消费者装上“慧眼”,让严谨的标准成为破解虚假宣传、重塑市场诚信的制度利器。
加固防护链条,引领行业升级。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生产环环相扣,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整个链条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因此,从事食品生产,必须怀着对生命健康的高度敬畏之心。为了符合新国标的要求,很多企业需要重新调整配方、升级标签系统等,可能会造成成本上扬,引发阵痛,但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这何尝不是转型升级的契机?婴幼儿食品企业需优化添加糖供能比,倒逼研发低糖配方;饮料、烘焙和调味料企业需寻找替代防腐剂,推动天然防腐技术发展......食品安全标准的迭代,本质是倒逼行业从低水平竞争向高质量发展跃迁,促使企业将资源投向研发与品控,让食品生产这条承载着民生福祉的产业链,在变革的淬炼中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强化有力监管,筑牢舌尖安全。新国标虽为行业树立了更高标准,但实践中也面临挑战,不排除部分企业对新要求存在认知盲区,个别商家甚至会抱有 “打擦边球” 的侥幸心理。2024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推进建立食品生产产业链大融合监管,对区域内生产量大、销售面广、风险高、产业链区域内关联度高的食品生产企业,运用异地检查、交叉互查等方式,强化区域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跨区域协同监管,在新国标落实过程中同样大有助益。食品安全治理的深度,往往体现在监管创新与现实问题的精准对接中,“最后一公里”困境,考验的是监管部门的智慧与魄力,要敢于“亮剑”,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通过突击性、随机性手段,让监管触角延伸至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战役,当每个消费者都能在清晰的标签中读懂安全,在规范的市场中放心选择,才能真正筑牢全社会食品安全的防线。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姜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