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记协
- 编辑:任红娟
- 时间:2025-02-19 21:15:12
2024年,重庆广电集团通过内容创新、平台焕新、技术革新、人才保障机制更新等措施扭亏为盈,实现4200万元盈利。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怎么变?传统纸媒如何应对融合压力?
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重庆广电集团原台长管洪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研讨活动开幕式上分享经验思考。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突出改革创新
(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重庆广电集团原党委书记、总裁管洪)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系统性变革怎么变?我认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结合各自实际,大胆探索。
1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要狠抓内容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在内容创新上,我认为,应重点把握好策划、投入、激励几个关键。
策划是前提。好新闻一定有好策划。在2024新版《鸟瞰新重庆》和《诗行长江》拍摄中,大家开玩笑说我是“重庆广电最大的业务员”。确实,我每到一个区县,都推荐我们的节目,但事实上,营销不可能只靠刷脸。只有精品内容才能赢得受众,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由于新版《鸟瞰新重庆》《诗行长江》采用大视角、超高清、轻综艺理念拍摄,具有极强的唯一性,很好满足了区县和行业的品牌、文旅推介等需求,区县都争先参与,主动支持。
我们给栏目组提的总要求是,立足“党中央明令禁止”“群众深恶痛绝”“建设性监督”,报道的事情要件件有着落,期期有回音,形成舆论监督矩阵和解决问题闭环。截至2025年1月,重庆卫视和各区县融媒体中心共曝光问题4000余个,整改率超90%,有力推动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收视率、收视份额在全国卫视同时段排名第1。重庆广电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
2025年春晚,重庆是4个分会场之一,在央地媒体的共同努力下,推出《新重庆幸福年》等融媒作品4.3万余条,全媒体触达260亿人次,“让世界看到重庆”等63个话题轮流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前十,为重庆接住“泼天富贵”,获得春节文旅高分贡献了媒体力量。
投入是保障。投入是优质内容生产的基本保障,也是我们媒体改革一条重要经验,我们严格落实“采编经营分离”“重点平台重点保障”等工作制度,有力推动了内容提质。例如,在报业集团工作期间,2022年克服压力,加大投入,面向全国招聘专业人才,集团全额保障经费,创办《重庆瞭望》并实行好稿重酬制,加强评论言论创作、热点反思、重点工作舆论引导。
在美国洛杉矶山火和重庆“胖猫”舆情高峰期,我组织《重庆瞭望》团队,自己带头撰写的《洛杉矶山火是一面镜子》《珍惜生命是一种责任》等评论,有效引导舆论。
激励是动力。加大激励是主流媒体强化内容生产的重要机制,不管是在报业还是广电,我都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优、奖励人才的管理办法。在报业集团工作期间,我们顶住压力,党委会作出决定,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由集团奖励作者20万元、编辑团队10万元,让大家看到标杆和方向。
2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要抢抓平台焕新
打造上游新闻,推动都市报转型。
平台是媒体的生命,传播进入互联网和智媒体时代,平台的意义更加凸显。2015年,面临传统纸媒尤其是都市报断崖式下滑的严峻形势。我们顶住压力,整合都市报,创建上游新闻,成为全国较早、西部最早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先人一步”的上游新闻连续多年被中央网信办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客户端”,入选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成为被国新办邀请参加日常发布会的重庆唯一媒体。目前下载量9200万,用户数超过1.3亿。可以说,在平台创新方面占据了主动。
建设国际传播中心,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同样是平台,2018年成立的重庆国际传播中心,也下了一招“先手棋”。2017年,基于对外宣传工作趋势的认识与判断,我提出成立重庆国际传播中心。从当时的认知上来讲,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我认为这是主流媒体拓展功能的一个重要方向。经申请,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及时批复,但资金只能自己解决,队伍只能从“零”开始。
没钱也要干!2018年8月,全国第一家省级国际传播中心——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同年12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IChongqing英文网站上线仪式,还在海外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了同名账号。
2023年8月,在重庆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迭代升级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现在,海外平台总用户数超2000万,累计推出图文产品超过10万条,总曝光量超39.2亿次,互动量突破4.38亿次。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斩获中国新闻奖,重庆的爱重庆英文网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4个被Google News每日收录的中国城市英文网站,并直接推动重庆在2024年度城市海外网络影响力排名提升至全国第4位。
这些成绩的背后,有太多的艰辛甚至曲折,每一项进步都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但在这些数字和成绩面前,当年所承受的那些巨大压力,也就如风消散了。
打造第1眼TV,探索广电转型新路径。广电转型的困境首先也是平台的困境,我们坚定信心,从2023年开始加大力度打造重庆广电移动传播平台。全力做强“第1眼新闻”,全力统一思想,加大投入,提升第1眼平台传播力、影响力。实现第1眼客户端从2023年上半年1200万到2024年7000万的跨越式发展。
抢抓机遇,创办第1眼TV。2025年1月,抓住全市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机遇,重庆两大知名媒体品牌第1眼新闻和华龙网整合成立第1眼TV,打造全国领先的大视听新媒体平台。经过快速迭代、技术赋能、机制创新,第1眼TV用户下载量到2025年1月已上升至9000万,全网用户数也突破1.3亿,并在全球建立了通联网络,目前已进入全国省级新媒体前十。平台的创新有力赋能广电集团整体转型,重庆广电集团从2023年上半年亏损5800万到2024年实现盈利4200万元。
3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要敢抓技术革新
技术推动新闻变革。互联网与智媒体时代,技术已突破传统“保障”的功能局限,超越了单纯“赋能”属性,转而成为驱动新闻生产的核心要素与根本动力。当下新闻传播已步入“技术主导”的新纪元,“无技术,不传播”的特征日益凸显,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着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整个生态链。
2022年8月,重庆山火肆虐,牵动全球目光。我们推出融媒体专题《重庆山火突发 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以凡人英雄为主角,将视角对准摩托骑士、消防小哥、志愿者等山火中涌现出的普通人,以“3D+光影长卷”的叙事手法,沉浸式再现“人墙传送带”“星光长城”等震撼场景,充分展现出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守望家园的中国力量。这个专题与评论文章《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双双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当中,内容当然是核心竞争力,但技术强化了作品的呈现方式,让内容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吸附力。
技术推动新闻管理创新。2014年,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当大家争论于“不进行技术投入是等死”“超前进行技术投入是找死”时,报业集团顶住压力,先后投入2亿多元进行技术平台建设,较早在全国建成集“策、采、编、发”为一体的全媒体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新闻生产、新闻管理、新闻资源数字化管理。
结果是令人欣喜的,这些技术革新成为全国报业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并获得了国内新闻技术领域最高荣誉——“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报业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项目一等奖。
技术推动新闻服务创新。2024年,重庆广电集团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新闻虚拟演播室,加速布局了AIGC、8K超高清技术和移动端数字化应用场景,有力推动了精品内容生产。《谢谢你来了》以数智技术为支撑,裸眼3D技术让受众和当事双方沉浸式感受故事现场;《诗行长江》第一季全方位利用AI、XR、全息影像等数字化生产方式,以科技感、特效感十足的视听元素,让传统文化在共情、共鸣中完成时空破壁;《鸟瞰新重庆》整个制作过程均使用8K设备和渲染工厂支持的后期平台来完成,呈现出细腻精致的电影级画质,产品影响力、冲击力大大提升。
4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要强化人才保障
既严格管理,又真心关爱。关爱人才要抓住关键。2023年11月8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我偶然发现第1眼新闻的一名叫王力越的记者,因为还不是重庆广电集团的正式聘用员工,原本持有的记者证无法进行正常年审,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新闻采访。经过了解,类似王力越这样为自己身份犯愁的记者并非个例。我立即组织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的工作要求,举一反三,全面梳理集团在新闻采编播岗位上的派遣人员情况,当天发文明确重新规范建立用工关系,彻底解决他们的用工身份问题,成为近50名外派劳务人员记者节收到的最好礼物!
敢于担责,用心用情解决实际问题。劳动用工方式复杂、激励手段不多,一直是传统媒体队伍管理的难题。但我始终坚持“必须让多数员工满意”“只要想解决,总会有办法”的理念,先后创新出台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奖励办法,非事业身份员工集团退休补贴办法等政策;对聘用制人员在入党、职级提升、职称评定上与事业编制人员完全同等对待。主导制定了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媒体融合突出贡献奖奖励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团队及时给予10至50万元的物质奖励。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体现了对广大员工的真情关爱,增强了大家的荣誉感、归属感和打赢主流媒体转型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长江韬奋奖是每一个新闻人毕生向往的光荣与梦想,我以这样的年龄获得长江韬奋奖,充分体现了对基层一线新闻工作者的尊重和认可。我深知,心怀感恩,方能行稳致远。非常感谢中国记协对我的关心关爱。
长江韬奋奖既是沉甸甸的荣誉,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我将挺立在媒体变革的潮头,一如既往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