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保障,是把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环节。尤其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是科创领域的领头雁、排头兵。实践表明,集聚院士专家高端智力和创新资源,借智突破瓶颈、借力转化孵育、借势引领发展,有助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动态匹配。
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多元共治的科创融合“新模式”。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关键在于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构建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工作体系。培育创新主体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把准高端智力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角定位,孵化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小巨人企业。在实践中,院士是我国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被誉为引领创新发展的航标、创新资源的富矿。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根据地区发展状况进行精细研究和精准施策,推动高端智力向优势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集聚,强化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好发挥党委和政府作为重大创新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把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攻克“卡脖子”重大科研难题作为科技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各地在做顶层设计时,应统筹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协同配合。近年来,泰兴市实行“院士+”新模式,形成了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型食品、新能源、绿色环保等六大产业集群。当然,在强化协同联动的同时,应坚持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例如,泰兴市委科创委着力解决乡镇园区和重点企业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构建起举全市之力推进“全域创新”的大格局。
强化政策对接,锻造创新平台的能级提升“新引擎”。在高端智力引进的过程中,政策发挥着重要的“磁引力”作用,结合地方实际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制定引“智”政策,实现高质高效集聚人才。具体而言,一方面,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搭建创新平台,加大对院士、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等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服务全链条、全周期制度体系,制定更加灵活、具有区域特色的引才用才政策,有效提升高端智力存量和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和收益分配机制,强化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快创新基金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智力成果的精准孵化,充分释放科技人才的内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例如,泰兴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搭建“对接平台+创新项目+产业基金”的创新驱动体系,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8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与此同时,完善“全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激励政策,市级层面设立总规模20亿元双创引导基金。深化与省市产研院战略合作,成功引入18名院士、48名国家级人才深度参与项目产业化。
聚力全链赋能,实现产才融合的成果转化“新活力”。原创性、顛覆性科技创新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而人才资源是激活科技创新“一江春水”的第一资源。应充分发挥院士智库团队的资源潜力,为地方吸纳高新技术“架桥”,也为人才施展聪明才智“铺路”。还应积极培育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数据要素等诸多新兴产业,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集政产学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包含需求发布、转化交易、中介服务、科技金融、中试熟化、项目孵化等在内的产才融合系统,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快速转化,为加快动能转化、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冯茜)
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编辑:赵华